《霜天晓角 轮台》

时间: 2025-01-02 12:46:38

轮台过矣。

一瞥三千里。

回望沙洲浮翠。

层云上、歌声起。

古来边戍地。

枕戈追旅思。

今日何分南北。

十三族、一家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天晓角 轮台
作者: 卢前 〔近代〕

轮台过矣。一瞥三千里。
回望沙洲浮翠。层云上歌声起。
古来边戍地。枕戈追旅思。
今日何分南北。十三族一家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轮台地区的所见所感。经过轮台,眼前一望三千里,回头望去沙洲上绿意浮现。高空的云层中传来歌声,古往今来的边塞之地,常常是戍边战士的驻守之地,枕着武器追忆旅途的思绪。如今南北相隔,何必再分彼此,十三个民族本是同一家人。

注释:

  • 轮台:指的是轮台县,古代边境地区。
  • 三千里:形容视野的广阔。
  • 沙洲浮翠:沙洲上绿意盎然的景象。
  • 层云:高空的云层,象征遥远。
  • 边戍地:指边疆的防守之地。
  • 枕戈:意为枕着武器,暗示战争环境。
  • 十三族:指的是历史上居住在此地的多个民族。

典故解析:

  • 边戍:古代边防的军事驻地,常常与战争、守卫相关。
  • 十三族:提及了中国历史上多个民族的融合,强调团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卢前,近代诗人,作品多反映边塞生活和民族团结的主题,风格简练而富有感情。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民族团结的历史背景下,旨在表达对边疆生活的思考和对民族融合的期待。

诗歌鉴赏:

《霜天晓角 轮台》通过描绘轮台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中开篇的“一瞥三千里”极具视觉冲击力,展现了轮台的辽阔与壮丽。在这一视野的延展中,沙洲的翠绿与层云的歌声相映成趣,仿佛在诉说着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接下来的“古来边戍地”则将诗的视角转向历史,边疆的守卫不仅是地理的疆界,更是文化与情感的隔阂。诗人在“枕戈追旅思”中透出一种无奈与悲凉,表现出对战争与分离的思考。而最后一句“今日何分南北,十三族一家耳”则是一种强烈的呼吁,表达了对民族团结的渴望,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鲜明,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形成了一个既有个人情感又有历史厚重感的作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轮台过矣。一瞥三千里。”:经过轮台,眼前的风景广阔无垠,表现出诗人胸怀壮志的豪情。
    • “回望沙洲浮翠。”:回头望去,沙洲上绿意盎然,暗示生机与希望。
    • “层云上歌声起。”:高空的云层中传来歌声,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古来边戍地。”:提及边疆的历史,暗示着战争与守卫的艰辛。
    • “枕戈追旅思。”:描述了戍边士兵的思乡情,充满忧伤。
    • “今日何分南北。”:提出了对分隔的思考,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
    • “十三族一家耳。”:表达了对民族融合的美好愿景。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景象描绘,隐喻边疆生活的艰辛与美好。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沙洲、层云等意象不仅是自然景色,也是情感的寄托。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的思考,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以及对民族团结的美好向往。

意象分析:

  • 轮台:象征边疆与历史的交汇点。
  • 沙洲:代表生机与希望。
  • 层云:象征高远的理想与情感。
  • :象征战争与防守,暗示着历史的沉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轮台”是指哪个地方? A. 古都
    B. 边疆地区
    C. 南方城市

  2. “今日何分南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战争的厌倦
    B. 对民族团结的期待
    C. 对自然的赞美

  3. 诗中提到的“十三族”指的是: A. 十三种植物
    B. 十三个民族
    C. 十三种动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 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霜天晓角 轮台》:两首诗都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并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前者更侧重于对自然的赞美,后者则强调了民族团结与历史的沉重。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现代诗词研究》
  • 相关文献及网络资源关于卢前及其作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