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天晓角(初春即事)
柳梢欲雪。十里烟明灭。曲曲阑干转影,教人忆夜来月。
家人相对说。灯花还又结。冻雨村村鼓,终不似上元节。
白话文翻译:
初春的天空如霜般清冷,柳树的树梢似乎快要飘落雪花。十里之外的烟雾时隐时现,曲折的栏杆投下的影子,让人不禁想起昨夜的明月。家人坐在一起闲聊,灯下的花儿又重新绽放。村里传来冻雨的敲打声,却终究比不上元宵节的热闹欢腾。
注释:
字词注释:
- 霜天:指结霜的天气,形容天寒地冻。
- 柳梢:柳树的枝条,形容春天的景色。
- 欲雪:快要下雪的样子。
- 十里烟:形容远处的烟雾,似乎在十里之外。
- 明灭:时隐时现,形容烟雾的状态。
- 阑干:栏杆,这里指庭院中的栏杆。
- 忆夜来月:回忆昨夜的明月。
- 灯花:灯下的花,这里可能指的是灯笼的装饰。
- 冻雨:冰冷的雨。
- 村村鼓:形容村庄里雨声如鼓声般敲打。
- 上元节: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象征热闹和团圆。
典故解析:
- 上元节:古代的节日,象征着团圆和春天的开始,通常与灯笼、烟花、舞龙等庆祝活动相关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字子深,号兰亭,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流传较广。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细腻的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初春,时值万物复苏之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同时表达了对节日的期盼与思念,反映了人们对春天和团圆的美好向往。
诗歌鉴赏:
《霜天晓角(初春即事)》是一首描绘初春景象的诗,诗中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和细腻的情感。开头“柳梢欲雪”,极具画面感,仿佛让人看到柳树在寒风中摇曳,似乎随时要落下雪花,展现出春寒料峭的感觉。而“十里烟明灭”则描绘了远方的烟雾,增添了朦胧的气氛,仿佛是春日的气息正在渐渐弥漫。
在“曲曲阑干转影,教人忆夜来月”中,栏杆的影子曲折迷离,让人联想起昨夜的月光,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接下来的“家人相对说”,描绘了温馨的家庭场景,灯下的花儿再次绽放,暗示着生活的希望与生机。
最后两句“冻雨村村鼓,终不似上元节”,则是对比,尽管春寒依旧,但村庄的冻雨声却没有元宵节的热闹与欢愉。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传达了春天的美好与对节日的期待,展现了浓浓的乡情和家庭温暖。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柳梢欲雪:描绘了柳树在春寒中摇曳的景象,暗含春天的寒冷。
- 十里烟明灭:远处的烟雾时隐时现,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春日意境。
- 曲曲阑干转影:栏杆的影子在阳光下转动,形象地表现出春日的变化。
- 教人忆夜来月:让人不由自主地回忆起昨夜的明月,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思念。
- 家人相对说:描绘家庭团聚的温馨场景,增添了人情味。
- 灯花还又结:灯下的花儿再次绽放,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
- 冻雨村村鼓:形容村庄中雨声如鼓声般响亮,带来一种生动的氛围。
- 终不似上元节:最终的对比,强调了春寒的孤寂与元宵节的欢腾形成鲜明的对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柳梢欲雪”,通过比喻手法增强了诗句的生动性。
- 对比:结尾处的“冻雨村村鼓”与“上元节”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节日的热闹与初春的冷清。
- 拟人:如“教人忆夜来月”,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节日团圆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深切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雪:暗示寒冷与孤寂。
- 烟:象征朦胧的美好与远方的思念。
- 月:代表美好的回忆与情感寄托。
- 灯花:象征家庭的温暖与团聚。
- 冻雨:比喻生命中的艰辛与冷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柳梢欲雪”中的“欲”表示什么?
- A. 想要
- B. 快要
- C. 已经
- D. 不知道
-
诗中提到的“上元节”是指哪个节日?
- A. 端午节
- B. 中秋节
- C. 元宵节
- D. 春节
-
诗中“冻雨村村鼓”所表达的情感是?
- A. 喜悦
- B. 寂寞
- C. 激动
- D. 忧伤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温庭筠《梅花》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刘辰翁的《霜天晓角》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家庭情感的交织,而李白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与孤独的思考。两首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