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天晓角
仇远 〔宋代〕
绮帷高揭。风动流苏结。兴在夜凉多处,兰烬短半明灭。
醉彻。香未绝。紫箫声乍歇。声入碧云堆里,还起舞桂花月。
白话文翻译:
在寒霜的清晨,华丽的帷幕高高揭起,微风吹动了流苏的结。兴致在凉爽的夜里到处游荡,兰花的烬火已经短暂地熄灭了一半。醉意已浓,香气仍未散去。紫色的箫声忽然停止,乐声飘入碧云堆里,又似在月下桂花中起舞。
注释:
- 绮帷:华丽的帷幕。
- 流苏:装饰性的绳子,通常挂在帷幕或帷帐上。
- 兰烬:指兰花的香烬,象征着身心的陶醉与消逝。
- 紫箫:紫色的笛子,象征着音乐和情感的表达。
- 桂花月:指在月光下的桂花,寓意美好与清幽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仇远,字仲明,号少山,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文人雅士追求闲适生活的时代,诗中表现出夜晚的宁静与美好,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与热爱。
诗歌鉴赏:
《霜天晓角》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词作,展现了夜晚清晨的宁静与美丽。开头的“绮帷高揭”便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的气息,似乎在描绘一个高雅的场所。风动流苏的描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仿佛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了夜晚的凉意。诗中通过“兰烬短半明灭”传达了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无常,兰烬的渐灭暗示着诗人对美好瞬间的珍视。
接下来的“醉彻。香未绝”,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醉意未消,香气仍在,象征着一种永恒的美好。在这份醉意中,紫箫声的乍歇进一步增强了宁静的意境,声入碧云堆里,仿佛音乐与自然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最后的“还起舞桂花月”则将整首诗的情感升华,桂花在月光下舞动,象征着纯洁与高雅,给人以无限遐想。
整首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与生活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绮帷高揭:揭开华丽的帷幕,营造出一种开放的环境。
- 风动流苏结:微风拂动,流苏轻轻摇曳,带来一丝凉意。
- 兴在夜凉多处:在夜晚的凉气中,兴致充沛,游荡于四处。
- 兰烬短半明灭:兰花的烬火渐渐熄灭,时间的流逝在暗示。
- 醉彻:醉意已深,情感达到高潮。
- 香未绝:香气依旧萦绕,暗示着美好的回忆。
- 紫箫声乍歇:紫色的箫声突然停止,增加了突兀感。
- 声入碧云堆里:乐声飘散到碧蓝的云彩中,表现了音乐的永恒。
- 还起舞桂花月:在月光下的桂花继续舞动,象征着美好的永恒。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兰烬短半明灭”,通过比喻表现时间与美好瞬间的流逝。
- 拟人:如“紫箫声乍歇”,使音乐具有人情味,增强情感的表现。
- 对仗:如“香未绝,紫箫声乍歇”,使词句更富有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瞬间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展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天:象征清冷与宁静。
- 流苏:代表轻盈与装饰,增添华丽感。
- 兰烬:象征短暂与美好,反映生命的无常。
- 紫箫:象征音乐与情感的传递。
- 桂花月:象征纯洁与美好,暗示永恒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紫箫”代表什么? A. 花朵
B. 音乐
C. 风景
答案:B -
“兰烬短半明灭”中的“兰烬”象征什么? A. 永恒
B. 短暂
C. 丰富
答案:B -
诗中描绘的意境主要体现在哪个时段? A. 清晨
B. 夜晚
C. 黄昏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描绘了夜晚的月色与自然之美,展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仇远的《霜天晓角》则更侧重于瞬间的感受与细腻的情感表达,反映出两位诗人在情感基调上的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仇远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