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庙》

时间: 2025-01-06 11:14:30

汉碣嵯峨几百秋,曲坟遗庙越山头。

潮声侵帐凤屏冷,云气绕台鸾镜愁。

孝节稜稜双桧立,哀魂渺渺一江流。

椒觞载奠灵风起,知我怀亲送远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碣嵯峨几百秋,曲坟遗庙越山头。
潮声侵帐凤屏冷,云气绕台鸾镜愁。
孝节稜稜双桧立,哀魂渺渺一江流。
椒觞载奠灵风起,知我怀亲送远舟。

白话文翻译:

汉朝的石碑耸立,经历了几百个秋天,
曲折的坟茔和遗留下来的庙宇位于山头。
潮水的声音渗入帐篷,凤屏冷冷清清,
云气缭绕着台子,犹如镜子般令人忧愁。
孝道的精神挺立如双桧树,
哀伤的灵魂在江水中飘渺流淌。
用椒酒来祭奠,灵风徐徐而起,
我知道我怀念亲人,送别他们远航的船只。

注释:

  • 汉碣:指汉代的石碑,象征历史的沧桑。
  • 嵯峨:形容山势高耸险峻。
  • 曲坟:指弯曲的坟墓,可能是指曹娥的墓地。
  • 凤屏:古代的一种屏风,象征美好与尊贵。
  • 鸾镜:鸾鸟的镜子,象征美丽的景象。
  • 孝节:指孝道和节义,强调对亲人的哀悼。
  • 椒觞:用椒酒祭奠的器具,象征祭祀。

典故解析:

曹娥庙是为了纪念曹娥而建的庙宇,曹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孝女,因父亲溺水而投江殉父,表现了极高的孝义。此诗通过对庙宇、潮声、景物的描写,表达对曹娥和孝道的追忆与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允平,字子平,号元卿,南宋时期的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风格细腻含蓄。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借助曹娥庙的情景,抒发对孝道的推崇以及对亲人的思念。诗中融合了历史与自然,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歌鉴赏:

《曹娥庙》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古代孝道文化的深厚底蕴。诗的开头以“汉碣嵯峨几百秋”引入,勾勒出历史悠久的庙宇背景,给人以厚重感。接着通过“潮声侵帐凤屏冷”描绘了孤独与寒冷的氛围,似乎在诉说曹娥的悲剧。在对孝道的强调上,诗人用“孝节稜稜双桧立”来象征孝道的坚定与不屈,进一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诗的最后两句,通过“椒觞载奠灵风起”表达了对亡灵的祭奠与哀悼,体现了人们对亲情的深切怀念,同时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与送别的悲伤。这种情感在“知我怀亲送远舟”中达到高潮,情感的流动与自然景象的结合,使整首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个人情感的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汉碣嵯峨几百秋:描绘了汉代遗址的巍峨与历史的悠久,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
  2. 曲坟遗庙越山头:通过“曲坟”与“遗庙”的对比,展示了生与死、历史与现实的交错。
  3. 潮声侵帐凤屏冷:运用声音描写,营造出一种寂寞、冷清的氛围,与祭奠的主题相呼应。
  4. 云气绕台鸾镜愁:云雾缭绕,如同人心的惆怅,表达对逝去的哀伤。
  5. 孝节稜稜双桧立:双桧象征着坚贞的孝道,突出诗人对孝节的推崇。
  6. 哀魂渺渺一江流:人们的哀伤如同江水,清澈而无尽,富有诗意。
  7. 椒觞载奠灵风起:用椒酒祭奠,灵风徐来,表现出对死者的尊敬与怀念。
  8. 知我怀亲送远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送别的哀愁,情感真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潮声侵帐”,用潮声来象征情感的侵袭。
  • 对仗:如“孝节稜稜双桧立,哀魂渺渺一江流”,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情感结合,使情感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曹娥庙的描绘,表达了对孝道精神的赞美与对亲人深切的怀念,反映了古代人对亲情与道德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汉碣:象征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
  • 潮声:象征时光流逝与情感的涌动。
  • 双桧:象征坚定的孝道与道德的坚守。
  • 椒觞:象征祭奠与对逝者的追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汉碣”象征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历史的沧桑
    • C. 人类情感
  2. “孝节稜稜双桧立”中的“双桧”象征什么?

    • A. 亲情
    • B. 孝道
    • C. 友情
  3. “潮声侵帐”中,潮声代表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哀愁
    • C. 平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悼亡诗》 - 杜甫
  • 《黄河吟》 - 李白

诗词对比:

  • 《悼亡诗》中的对亲人的思念与《曹娥庙》相似,都是通过自然景物表达深厚的情感。
  • 《黄河吟》则在气势上更为磅礴,展现了民族精神的坚韧,虽主题不同,但均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编者: 赵彦春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作者: 王力

这些参考资料能够帮助深入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