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古多征战,由来尚甲兵。
长驱千里去,一举两番平。
按剑从沙漠,歌谣满帝京。
寄言天下将,须立武功名。
白话文翻译:
自古以来,战争频繁,战士们总是身披铠甲。
长途跋涉千里,最终能一次性平定两次叛乱。
在沙漠中握剑,帝都的歌谣响彻。
希望天下的将领,都能立下赫赫战功。
注释:
- 征战:指战争和战斗。
- 尚甲兵:意为仍然重视使用铠甲和兵器。
- 长驱:指长途奔袭,迅速行动。
- 两番平:指一次行动中平定了两次叛乱。
- 按剑:握住剑,准备战斗。
- 歌谣:指赞美战争胜利的歌曲。
- 寄言:把话寄托给别人,表达希望或建议。
- 武功名:指通过战争获得的功名和地位。
典故解析:
诗中提及的“征战”、“甲兵”是古代战争常见的主题,反映了唐代盛世时期士人对武功的崇尚和对将领的期望。这种思想也与历史上唐代的军事成就和开疆拓土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祜是唐代著名诗人,生活在唐代中期,曾任职于朝廷。他的诗风清新自然,作品多描写生活和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盛世,国家强盛,战争频繁,诗人借古人之言,表达对将领的期望与鼓励。
诗歌鉴赏:
《采桑》以古代战争和将领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武功的尊重和对战争胜利的渴望。诗中通过描绘征战的场景,展现了将领们的英勇与豪情。首句“自古多征战,由来尚甲兵”引入全诗,强调了战争的历史传统和将领的重要性。接下来的“长驱千里去,一举两番平”则描绘了将领在战场上的英勇行动,表现出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将领的期待。诗的最后两句“寄言天下将,须立武功名”更是直白地抒发了对将领立功的希望,强调了武功对获得荣誉的重要性。
整首诗气势磅礴,激昂向上,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将领的热爱与期盼,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于军事和战争的重视。这种对武功的推崇在唐代诗歌中较为常见,体现了古人对英雄主义的崇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自古多征战,由来尚甲兵”:指出历史上战争频繁,士兵们始终重视铠甲和武器的使用。
- “长驱千里去,一举两番平”:描述将领们长途奔袭,迅速平定敌对势力的场景,表现出将领的能力与决断。
- “按剑从沙漠,歌谣满帝京”:将领在沙漠中握剑,战胜后帝都传唱胜利的歌谣,显示出胜利的荣耀。
- “寄言天下将,须立武功名”:对所有将领的寄语,鼓励他们立下赫赫战功,以获取荣誉。
-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对仗与排比的手法,如“长驱千里去,一举两番平”,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气势。
- 夸张手法的运用,如“歌谣满帝京”,展现了胜利的辉煌。
-
主题思想: 诗歌传达了对武功的重视、对将领的期望,以及对国家安宁的渴望,体现了古代士人对英雄的崇拜与对和平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征战:象征着历史的沉重与英雄的责任。
- 甲兵:代表着武力与权力,强调战争的重要性。
- 沙漠:象征着艰苦与挑战,体现了将领的勇敢。
- 帝京:象征着国家的中心与权威,胜利的歌谣将传遍这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尚甲兵”指的是什么?
- A. 重视铠甲和兵器
- B. 重视文才
- C. 重视商业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对将领的什么期待?
- A. 立下武功名
- B. 退隐山林
- C. 学习诗文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写战争与将领的英勇。
- 李白的《侠客行》:表达对英雄主义的推崇。
诗词对比:
- 张祜《采桑》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都表达了对壮丽景色和英雄壮举的赞美,但前者更侧重于战争胜利的主题,而后者则更关注于壮丽的自然景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