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雨叹十解
似雾如尘有却无,
须臾密密复疏疏。
忽忘九月清霜晓,
唤作蒙蒙二月初。
白话文翻译:
这场秋雨像雾又像尘,虽然存在却又似乎没有;
一会儿密集,一会儿稀疏,变化无常。
我忽然忘记了九月的清晨霜露,
却将它看作蒙蒙的二月初春。
注释:
字词注释:
- 似雾如尘:形容秋雨朦胧,像雾霭一样,像尘埃一样。
- 须臾:瞬间,片刻。
- 密密复疏疏:形容雨下得时密时疏,变化多端。
- 忽忘:突然忘记。
- 清霜晓:指的是九月早晨的霜露,非常清冷。
- 蒙蒙:形容雨势轻柔、朦胧的样子。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秋雨的细腻变化,表现了作者对季节流转的敏感和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题材广泛,尤其以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秋季。杨万里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国家分裂,民众疾苦。秋雨作为自然现象,常常引发诗人的感慨,寄托了对生命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秋雨叹十解》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雨的轻柔与变幻,给人一种既真实又朦胧的感受。诗的开头“似雾如尘有却无”,通过对雨的形态的形容,传达了秋雨的细腻与迷离。接下来的“须臾密密复疏疏”,则体现了雨势的瞬息万变,似乎在描绘一种难以捕捉的美感。
在后两句中,诗人突然将秋雨与九月的清霜相联系,表达了他对季节变迁的无奈与感慨。雨水的轻盈和温柔,仿佛让他忘却了即将到来的寒冷,脑海中浮现出春天初始的温暖,这种情感的转变,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思考与感悟。
整体上,这首诗通过感官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丰富性,同时也引发了对时间与生命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在喧嚣社会中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似雾如尘有却无:秋雨的状态犹如雾气和尘埃,似乎存在,又似乎不真实,体现了秋雨的轻盈与模糊感。
- 须臾密密复疏疏:雨的状态变化多端,细腻而富有节奏感,展现出自然的动态之美。
- 忽忘九月清霜晓:诗人因秋雨的温柔而暂时忘却了九月的寒冷,表现了人对自然的感应。
- 唤作蒙蒙二月初:在雨的氛围中,诗人将秋天的感觉转化为春天的温暖,体现了对季节转换的感慨和思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雨比作雾和尘,形象生动。
- 对仗:如“密密复疏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雨水以情感,表现出与自然的深层次交融。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着自然景象的变化与人内心情感的共鸣,展现了对时间流逝、季节更替的敏感与思考,表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雨: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与无常,亦是思考的催化剂。
- 雾:代表模糊与不确定,暗示对未来的迷茫。
- 霜:象征寒冷与凋零,提醒人们对时光的珍惜。
- 二月初:春天的象征,代表生机与希望。
每个意象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映射出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哲学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秋雨叹十解》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杨万里
D. 白居易 -
诗中“似雾如尘”形容的是?
A. 秋天的落叶
B. 秋雨的状态
C. 霜的清冷
D. 春天的花朵 -
诗中提到的“九月清霜晓”暗示了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寒冷的秋天
C. 温暖的夏天
D. 明媚的冬天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杨万里的《秋雨叹十解》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李清照在《如梦令》中也表现了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但其侧重点在于情感的细腻流露,表现出女性特有的柔情与思考。两者在风格和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