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胡端约岩桂六首》

时间: 2025-01-08 22:39:28

羞涩东篱九日黄,拒霜粗俗不宜霜。

此花底事小如许,无那恼人风味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羞涩东篱九日黄,
拒霜粗俗不宜霜。
此花底事小如许,无那恼人风味长。

白话文翻译:

这朵花在九月的阳光下显得羞怯,
它拒绝了霜的侵袭,似乎显得有些粗俗。
如此娇小的花,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不过是那恼人的风味却久久无法散去。

注释:

字词注释:

  1. 羞涩:形容花朵因环境或氛围而显得害羞、不张扬。
  2. 东篱:指东边的篱笆,常用来描绘田园风光。
  3. 九日:指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
  4. 拒霜:拒绝霜冻的侵袭,形容花的坚韧。
  5. 粗俗:在这里指花朵的外貌或气质显得普通、不精致。
  6. 恼人:令人烦恼、困扰的事物。
  7. 风味:花的气味或特征。

典故解析:
“九日”即重阳节,在古代是一个登高赏秋的节日,象征着长寿与美好。诗中提到的“东篱”可能是借指陶渊明的田园风光,传达出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戡,字子升,号澄江,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主要以诗词见长,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重阳节前后,诗人可能在东篱处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反映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朵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思考。诗的开头“羞涩东篱九日黄”用“羞涩”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花朵在九月阳光下的状态,似乎透露出一种温柔的美感。接着“拒霜粗俗不宜霜”则转而表现出花朵虽坚韧拒霜,但其外表却不如其他花卉精致,反而显得有些粗糙,这种反差产生了一种对比的美感。最后两句“此花底事小如许,无那恼人风味长”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似乎在反思小花的存在意义,尽管它娇小,但它的气味却让人难以忘怀,这种“恼人”的感觉也许正是诗人对生命、自然某种深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羞涩东篱九日黄”:描绘了九日重阳的场景,花朵在阳光下显得羞怯。
  • “拒霜粗俗不宜霜”:花朵拒绝霜寒的侵袭,但却显得粗糙,表达一种对比的美感。
  • “此花底事小如许”:反思花朵的存在,似乎无关紧要。
  • “无那恼人风味长”:虽然花朵小,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花朵拟人化,赋予它羞涩的情感。
  • 对比:通过花的外观与它的韧性形成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一朵小花的描绘,表达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并引发了对自然与存在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生命、美丽与脆弱。
  2. :象征寒冷、考验与坚韧。
  3. 东篱:代表自然与田园生活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九日”指的是哪个节日?
    A. 春节
    B. 清明节
    C. 重阳节
    D. 中秋节

  2. “羞涩”一词在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花的美丽
    B. 花的勇敢
    C. 花的害羞与柔弱
    D. 花的坚韧

答案:

  1. C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描绘自然,表达隐逸情怀。
  • 李白《静夜思》:同样在描写自然景象中蕴含深刻的情感。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蔡戡的诗更倾向于细腻的花卉描写,前者侧重于山水的壮丽。两者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视角与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词典》
  • 《陶渊明与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