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粤俗安知帝,遗祠亦至今。青山人寂寂,朱户柏森森。雨打荒碑缺,苔封古洞深。曾闻张侍讲,来此想韶音。
白话文翻译:
南方的风俗怎么能知道这位帝王的伟业呢?他的遗祠至今仍在。青山之上人迹罕至,朱红的门前苍柏林立。雨水打在荒废的碑石上,苔藓封住了古老的洞穴。曾听张侍讲来此地,想起那美好的韶乐声。
注释:
- 粤俗:指南方的风俗,指的是广东方言区的习俗。
- 帝:指的是舜帝,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 遗祠:舜帝的祭祀祠堂。
- 青山:指山青水秀的自然环境。
- 朱户:指红色的大门,象征着富贵和吉祥。
- 柏森森:形容柏树生长茂盛。
- 荒碑:指年久失修的碑石。
- 苔封:苔藓覆盖,表明荒废与时间的流逝。
- 韶音:指韶乐,古代的音乐,象征美好和谐的声音。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舜帝”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传说人物,代表着贤明和德治。韶乐是舜帝时代的乐曲,象征着理想的政治与社会和谐。张侍讲是指张良,这里可能是指其在历史或文化上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景庄,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诗词,尤其是山水诗和咏怀诗。他的作品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宋,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追思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沉思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舜庙》一诗通过对舜帝遗祠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古人智慧的敬仰。开篇以“粤俗安知帝”引入,既是对南方乡俗的自嘲,也是对历史的叹息,显现出对古代圣君舜的遗德的遗憾。接下来,诗中描绘了青山与朱户的对比,表现出一种静寂与荒凉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和历史的沉寂。
“雨打荒碑缺,苔封古洞深”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古碑与洞穴的荒凉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仿佛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在。这种对历史的追忆与思考,充满了诗人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对古代美好音乐的向往,最后一句“曾闻张侍讲,来此想韶音”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美好过往的渴望与追寻。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人文情怀,令人感慨万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粤俗安知帝:南方的风俗如何能够知晓舜帝的伟业。
- 遗祠亦至今:他的祭祠至今依然存在。
- 青山人寂寂:青山之上人迹罕至,显得格外寂静。
- 朱户柏森森:红色的大门前,有苍翠的柏树茂密生长。
- 雨打荒碑缺:雨水拍打着破损的古碑。
- 苔封古洞深:苔藓覆盖了深邃的古洞,显示出荒废。
- 曾闻张侍讲:曾经听张侍讲(相关的故事)。
- 来此想韶音:来到这里想起韶乐的美好音律。
-
修辞手法:
- 对比:青山与朱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宁静与历史的对照。
- 拟人:将雨水与苔藓赋予生动的情感,表现岁月的流逝。
- 象征:韶音象征着理想的政治与人文精神。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圣人的敬仰和对美好文化的追忆,展现出时光流转中人对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青山:象征着永恒与万物的循环。
- 朱户:象征着富贵和希望。
- 荒碑:象征着历史的遗忘与沧桑。
- 苔封: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韶音:象征着和谐美好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粤俗安知帝”中的“粤俗”指的是哪个地区的风俗?
- A. 北方
- B. 南方
- C. 西方
- D. 东方
-
诗中“朱户柏森森”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
- A. 繁华的城市
- B. 荒凉的山谷
- C. 宁静的祠堂
- D. 繁茂的森林
-
“曾闻张侍讲”中的“张侍”指的是谁?
- A. 张良
- B. 张扬
- C. 张三
- D. 张国荣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杜甫与刘克庄的诗作皆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自然的感悟,杜甫的诗更侧重于社会现实的描绘,而刘克庄则更关注文化遗产与历史的追溯。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前者直面现实,后者则融入更多的个人情感与历史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大量宋代诗人的作品与解读。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提供古诗词的注释与分析。
- 《历史与文化的交织》:分析古代文化对诗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