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时间: 2025-01-04 10:15:30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白话文翻译

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吟唱啸叫而缓步前行。
手持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轻便,谁还怕什么呢?
任凭那细雨烟雾随意飘洒在身上。
微微的春风吹醒了我的酒意,虽然有些冷,山头斜照的阳光却在迎接我。
回首过去的萧瑟之处,归去时,那里再也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

注释

  • 莫听:不要去听。
  • 穿林打叶声:指雨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 吟啸:吟唱和高声呼喊。
  • 竹杖芒鞋:用竹子做的拐杖和用芒草做的鞋子。
  • 一蓑烟雨:穿着蓑衣在烟雨中。
  • 料峭:形容微弱,轻微的样子。
  • 归去:回归,返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波折,情绪颇为复杂,作品风格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苏轼在一次出行中遇到雨天,同行者都感到狼狈,而他却感到乐观。通过此词,苏轼表达了对生活的洒脱态度和对自然的从容应对。

诗歌鉴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充满哲理与乐观情怀的词作。苏轼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直接切入主题,表达了他对外界环境的淡然态度。雨声在自然中是常见的,但它的影响却不能阻止他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接下来,他提到“竹杖芒鞋轻胜马”,通过对比,强调了简朴生活的自在与洒脱,反映出他对物质的淡泊。这种轻松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平和。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则更进一步,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无论风雨如何,自己都能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姿态面对生活的挑战。在这里,“一蓑烟雨”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述,更是对人生态度的象征,表现出一种无畏的精神。

后面的描写中,春风的轻拂和阳光的照射,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仿佛在告诉我们,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总会迎来阳光明媚的日子。最后一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将主题升华到一种境界: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才是最重要的。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莫听穿林打叶声:劝人不要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
  2. 何妨吟啸且徐行:即使遇到困难,也要保持乐观,慢慢走。
  3. 竹杖芒鞋轻胜马:用竹杖和草鞋代替马,强调轻松自在。
  4.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风雨,自信从容,任其自然。
  5. 料峭春风吹酒醒:春风微冷,将醉意吹醒。
  6.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阳光斜照,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7. 回首向来萧瑟处:回顾过去的艰难时光。
  8.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归去,内心始终平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烟雨,表达淡泊的生活态度。
  • 对仗:上下句相对,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
  • 拟人:春风、阳光被赋予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面对自然与生活挑战的从容态度,强调内心的平和与自由。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安宁与乐观才是人生的真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 竹杖与芒鞋:象征简朴与自在的生活方式。
  • 蓑衣与烟雨:代表对生活的接受与从容。
  • 春风与阳光:象征希望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莫听”的意思是?

    • A. 不要听
    • B. 听见
    • C. 大声说
  2. “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竹杖和芒鞋象征着什么?

    • A. 奢华生活
    • B. 自在与简朴
    • C. 努力拼搏
  3. 整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风雨的恐惧
    • B. 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 C. 对金钱的追求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豪放态度。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展现了豪情与对未来的期望。

诗词对比

  • 苏轼《水调歌头》李白《月下独酌》:两者均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但苏轼更具哲理,而李白则更加豪放。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苏轼诗词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