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一 和严倅二秦同集席上赋》

时间: 2025-01-04 11:58:03

怀抱瑰奇懒叩阍。

朝阳独赋远人村。

即看飞下芝封诏,会见趣归金马门。

今夕饮,拼濡裙。

一时尊俎尽诗人。

唯馀阿买真才劣,醉后犹能写八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怀抱瑰奇懒叩阍。
朝阳独赋远人村。
即看飞下芝封诏,会见趣归金马门。
今夕饮,拼濡裙。
一时尊俎尽诗人。
唯馀阿买真才劣,醉后犹能写八分。

白话文翻译:

我心中怀着奇特的情感,不愿轻易叩门。
朝阳下,我独自吟唱那远方的村落。
不久就会有飞来的芝草封诏,兴致勃勃地回到金马门。
今夜饮酒,拼尽心力湿润裙裾。
这时酒宴上的诗人们尽兴而归。
唯独我这阿买,才华平庸,醉后仍能写出八分字。

注释:

  • 怀抱瑰奇:怀有奇特的情感或思想。
  • :门的意思,指的是诗人不愿轻易叩门。
  • 芝封诏:芝草是象征长寿和高官的草,封诏是皇帝的旨意,这里指代将要获得的荣誉。
  • 金马门:古代的一个知名门,常用以指代达到的一种荣华富贵的境地。
  • 阿买:可能是指作者自己,带有自谦的意思。
  • 八分:指书法的一种字体,形态端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丘崇,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在当时流传甚广,常以风格清新、意境独特著称。丘崇的诗作多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反映出人情世态,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色。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宴席之上,反映了作者与友人共饮的情景,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我才华的反思。在当时,文人雅士常聚会吟诗作对,此诗正是那种文人气息的体现。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通过描绘一个醉酒后的文人聚会场景,表达了对人生、才华和友谊的复杂感受。诗的开头以“怀抱瑰奇懒叩阍”引出,表现了作者对外界的隔绝与内心的独特情感,似乎在传达一种对世俗的淡泊态度。接着“朝阳独赋远人村”则表现了诗人在清晨独自吟唱的情景,传递出一种宁静与孤独的美感。

“即看飞下芝封诏”一句,展现了对未来的向往与期待,渴望得到荣誉与认可,而“会见趣归金马门”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酒宴的推进,诗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尽兴而归,诗中的“今夕饮,拼濡裙”描绘了饮酒后的洒脱与不羁,但随之而来的“唯馀阿买真才劣”则是自我反思与谦逊的表现,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的清醒认知。

整首诗在欢快与自谦之间取得了巧妙的平衡,既有对生活的热爱,也有对自我的真实认识。通过这种对比,展现了作者的情感深度和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怀抱瑰奇懒叩阍:表达内心的奇特情感,懒得去敲门,体现一种高傲与不羁。
    2. 朝阳独赋远人村:在朝阳下,独自作诗,描绘远方的村落,展示孤独与审美。
    3. 即看飞下芝封诏:期待荣誉的降临,象征对未来的期许。
    4. 会见趣归金马门:愉快地回到美好的生活中,充满希望。
    5. 今夕饮,拼濡裙:饮酒后的洒脱与欢乐,表现出对自由的追求。
    6. 一时尊俎尽诗人:诗人们尽兴而归,表现文人间的情谊。
    7. 唯馀阿买真才劣:自谦,承认自己的才华不及他人。
    8. 醉后犹能写八分:即使醉酒,仍能写出规整的字,表现对书法的自信。
  • 修辞手法

    1. 对仗:如“朝阳独赋”和“飞下芝封诏”,形成鲜明的对比。
    2. 比喻:通过“芝封诏”比喻荣誉的降临,增强了诗的意象。
    3. 夸张:如“醉后犹能写八分”,强调了作者的书法技艺。
  •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文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荣誉的渴望以及对自我才华的反思,展现出一种矛盾而微妙的情感。

意象分析:

  • 瑰奇:象征独特的情感与思想,反映诗人的个性。
  • 朝阳: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芝封诏:象征荣华富贵、成就。
  • 金马门: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
  • 饮酒:象征自由与放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丘崇
    • D. 白居易
  2. “今夕饮,拼濡裙”这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景?

    • A. 诗人沉醉于酒中
    • B. 诗人独自一人
    • C. 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 D. 诗人对金马门的怀念
  3. “唯馀阿买真才劣”中“阿买”指的是谁?

    • A. 朋友
    • B. 自己
    • C. 诗人
    • D. 家人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丘崇《鹧鸪天》与李白《将进酒》
    • 两者都反映了饮酒的情景,但丘崇更倾向于表达个人的情感与自我反思,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豪放与壮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