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发陈公径过摩舍那滩石峰下十首》

时间: 2024-12-29 19:43:51

後顾江已远,前睨山若寒。

棹进岸自回,天水未有极。

帘欣入绝巘,舟愕触潜石。

东暾澹未熹,北吹寒更寂。

岸草不知愁,向人弄晴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发陈公径过摩舍那滩石峰下十首

后顾江已远,前睨山若寒。
棹进岸自回,天水未有极。
帘欣入绝巘,舟愕触潜石。
东暾澹未熹,北吹寒更寂。
岸草不知愁,向人弄晴碧。

白话文翻译

回头看,江水已经远去,前方山峦看上去像是寒冷的模样。
船桨向前划动,靠岸时又回旋,天水的尽头似乎没有尽头。
帘子愉悦地飘入绝顶的崖壁,船只惊讶地碰到了潜伏的石头。
东方的曙光还未明亮,北风吹来,寒冷更加寂静。
岸边的草木似乎无所畏惧,向人们展示着晴朗的碧空。

注释

  • 后顾:回头看。
  • :斜视,侧目。
  • :划船的桨。
  • 自回:自行回旋,形容船靠近岸边的状态。
  • 绝巘:高峻的山崖。
  • :惊讶,震惊。
  • 潜石:水下的石头,隐秘而不易察觉。
  • 东暾:东方的太阳,曙光。
  • :淡薄,微弱。
  • 向人弄晴碧:向人们展现清澈的碧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擅长诗歌和词作。其诗风清新洒脱,常以自然景物和生活情趣为题,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观察。

创作背景:本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杨万里多次游历江南水乡,感受自然的美好,诗中描绘了一幅江水与山峦相互映衬的景象,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观察,传递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情感。诗人在行船过程中,既感受到了江水的浩渺,又目睹了山峦的巍峨,形成了水与山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开头的“后顾江已远,前睨山若寒”展现出一种旅途的孤寂与思索,江水远去,山峦如寒,似在描绘一种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

“棹进岸自回,天水未有极”一句则强调了船行的无尽,江水与天空相接,给人一种无穷无尽的感觉,象征着人生的旅途与探索。接下来的“帘欣入绝巘,舟愕触潜石”,则通过生动的描绘,表现出舟行中的惊喜与意外,令人感受到自然的神秘与不可捉摸。

最后两句“岸草不知愁,向人弄晴碧”则是对自然生命的赞美,岸边的草木无忧无虑,展现出生命的活力与乐观。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后顾江已远:回头看江水,已经远去,表现出一种对过往的思考。
  2. 前睨山若寒:前方的山峦在寒风中显得冷峻,暗示了旅途的孤独感。
  3. 棹进岸自回:船桨向前划动,靠近岸边时又不由自主地回旋,表现出一种犹豫和不确定。
  4. 天水未有极:天与水的交接处似乎没有尽头,象征着无尽的探索。
  5. 帘欣入绝巘:船帘轻轻飘入高峻的山崖,表现出一种愉悦的心情。
  6. 舟愕触潜石:船只惊讶地碰到水下的石头,生动地描绘出航行中的意外。
  7. 东暾澹未熹:东方的晨曦尚未明亮,给人一种微弱而清新的感觉。
  8. 北吹寒更寂:北风吹来,寒气更显寂静,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9. 岸草不知愁:岸边的草木似乎无忧无虑,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10. 向人弄晴碧:向人们展示明朗的天空,表达出乐观自在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将“山若寒”比喻为冷峻的形象,营造出一种氛围。
  • 拟人:岸草“不知愁”,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乐观。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悠然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深切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水:象征着人生的旅途与无尽的探索。
  • 山峦:代表着坚韧与孤独,暗示着内心的思考与沉淀。
  • :象征着行者,表达对自然的探索与对人生的感悟。
  • 草木:代表自然的生命力,表现出一种无忧无虑的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棹进岸自回”指的是什么? A. 船靠岸的样子
    B. 船桨的使用
    C. 船的速度

  2. 诗中“岸草不知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快乐与无忧
    C. 思念

  3. “东暾澹未熹”中的“暾”指代什么? A. 月亮
    B. 太阳
    C. 星星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雪》 by 柳宗元:描绘雪中孤舟的情景,与本诗有相似的孤寂意境。
  • 《登高》 by 杜甫:同样表现出自然与人生的思考,有深沉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 by 杜甫: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但杜甫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深沉,而杨万里则更加轻松洒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杨万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