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秋夜赋
作者: 陆游 〔宋代〕
炎熇犹末伏,清绝忽新秋。
露气房栊冷,砧声岁月遒。
悲蛩草根语,孤磷竹间流。
闻道河南北,飞蝗暗百州。
白话文翻译:
在酷热的夏季尚未完全过去时,清新的秋天突然降临。
露水使房间变得寒冷,砧板上的敲打声伴随着岁月的流逝。
悲伤的蛩虫在草根上低声吟唱,孤独的磷火在竹间游荡。
听说河南和北方,蝗虫的灾害已经笼罩了百州。
注释:
- 炎熇:形容炎热的天气。
- 末伏:指夏季的最后阶段,暑气未尽。
- 清绝:形容秋天的清新和凉爽。
- 露气:指露水的湿气。
- 房栊:房屋的窗户。
- 砧声:指砧板上敲打的声音,常用以比喻时间的流逝。
- 悲蛩:悲伤的蟋蟀,代表秋天的凄凉。
- 孤磷:孤独的磷火,像萤火虫一样的微光。
- 草根语:草根上的虫鸣,隐喻秋天的声音。
- 河南北:指中国的南北地区。
- 飞蝗:指蝗虫,常用来象征灾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他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作品情感真挚,语言清新,尤其以诗歌著称。
创作背景:
《初秋夜赋》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多难,社会动荡。此时,诗人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诗歌鉴赏:
《初秋夜赋》以清新而略显忧伤的笔调,描绘了初秋的夜晚,展现了陆游对时光、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受。首句“炎熇犹末伏”不仅引入了秋天的早期气候,也暗示了陆游对炎热的厌倦,表现出他对凉爽秋夜的渴望。其次,诗人在“露气房栊冷”中形象地描绘了初秋的寒意,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令人不禁思考时间的流逝。
诗中的“砧声岁月遒”则进一步深化了时间的主题,砧板上的声音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接下来的“悲蛩草根语,孤磷竹间流”描绘了秋虫的悲鸣与孤独的景象,蕴含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最后两句“闻道河南北,飞蝗暗百州”则点出社会动荡与困扰,暗示着蝗虫灾害对农民生计的影响,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历史与社会的深刻思考,表达了陆游对秋天的敏感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炎熇犹末伏:描绘炎热的气候仍未结束,传达了时间的延续感。
- 清绝忽新秋:突显秋天的突然到来,带来清爽的气息。
- 露气房栊冷:描写露水使房间变得寒冷,表现初秋的特征。
- 砧声岁月遒:砧板的声音提醒人们时间的流逝,岁月在悄然流逝。
- 悲蛩草根语:悲伤的蟋蟀在低声吟唱,象征秋天的凄凉气氛。
- 孤磷竹间流:孤独的磷火在竹林中闪烁,营造出寂静的夜晚。
- 闻道河南北:提及南北方的蝗虫灾害,反映社会动荡。
- 飞蝗暗百州:蝗虫的灾害使得百州都笼罩在阴影之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悲蛩”比喻秋天的凄凉。
- 拟人:将蟋蟀赋予了悲伤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初秋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自然的敏感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展现了陆游深厚的历史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炎熇:象征夏季的酷热。
- 露气:象征秋季的清凉。
- 砧声:象征时间的流逝。
- 悲蛩:象征秋天的孤独与凄凉。
- 孤磷:象征孤独的夜晚光芒。
- 飞蝗:象征灾害与社会动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白话文翻译”所提到的“露气”指的是什么? A. 热气
B. 湿气
C. 风
D. 光 -
诗中提到的“悲蛩”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欢快
B. 秋天的凄凉
C. 冬天的寒冷
D. 夏天的热情 -
“飞蝗暗百州”中,“飞蝗”指的是什么? A. 蚂蚁
B. 蝗虫
C. 蝴蝶
D. 蜜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秋天的情景,但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更多地反映了对人事的思索和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