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白话文翻译
在模糊的傍晚,寒冷的山峦显得朦胧,白色的雾气在昏暗中蜿蜒。山间空旷,风吹落了石头,楼阁静谧,明月透过门缝洒进来。守夜的敲击声让人怜惜那些无衣可穿的孩子,究竟他们又去哪里找村庄呢?时局危机,心中百般忧虑,盗贼依旧存在。
注释
- 恍惚:模糊不清的样子。
- 寒山:指寒冷的山,可能象征孤寂。
- 逶迤:蜿蜒而行,形容白雾的移动状态。
- 虚:空旷。
- 侵门:指月光透过门缝,侵入楼内。
- 击柝:敲击木杖,古时守夜的声音。
- 可怜子:指那些无辜的孩子,令人怜惜。
- 无衣:形容贫困,没有衣物。
- 村:指村庄,象征安定和归宿。
- 时危:形容当时的社会动荡和危机。
- 盗贼:指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关注社会现实,描绘人民疾苦,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西阁夜》创作于杜甫的晚年,正值安史之乱期间,国家动荡,民众生活困苦。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无辜孩子的忧虑,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西阁夜》是杜甫在动荡不安的时代,深切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的作品。诗的开头通过描绘寒山的模糊景象与白雾的蜿蜒,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暗示着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忧虑。接着通过“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进一步渲染出一种静谧而又凄凉的夜晚景象。此时,诗人似乎在无声地反思着世事的变迁。
“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一句,诗人用“击柝”的声音与“可怜”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无辜儿童的深切同情。无衣的孩子象征着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而“何处村”则体现了对家园与归属的渴望与无奈。
最后两句“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更是将诗人的焦虑推向高潮,揭示了在社会动乱中人们不得安宁的处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杜甫作为一个诗人的责任感与人道主义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恍惚寒山暮:描绘夜晚的寒山,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暗示着诗人的孤独。
- 逶迤白雾昏:白雾缭绕,营造出神秘而又压抑的氛围,暗示着不安的社会背景。
- 山虚风落石:山间空旷,风声与落石声相伴,体现静谧中的不安。
- 楼静月侵门:月光透过门缝,象征着希望与孤独的交织。
- 击柝可怜子:守夜的撞击声与无衣儿童的可怜形成对比,传达出对弱者的同情。
- 无衣何处村:暗示着贫困儿童的无助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 时危关百虑:社会动荡带来的多重忧虑,表现出诗人的深刻忧虑。
- 盗贼尔犹存:即便在危机中,盗贼仍然存在,暗示社会的不安与混乱。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多采用对仗手法,如“击柝可怜子”与“无衣何处村”。
- 意象:寒山、白雾、月光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一种孤寂与忧虑的氛围。
- 比喻:通过“无衣的孩子”比喻社会的底层人民,展现其悲惨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集中在对社会动荡和底层人民苦难的关注,展现了杜甫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与责任感。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传达出对时局的忧虑与对无辜儿童的同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山:象征孤寂、冷漠的环境。
- 白雾:象征模糊不清的未来与不安的社会状况。
- 月光:象征希望与安宁的渴望。
- 无衣儿童:象征社会底层的无辜与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西阁夜》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
诗中“无衣何处村”的意思是? A. 孩子们没有衣服,找不到村庄
B. 孩子们有衣服,去村庄玩
C. 孩子们无忧无虑
D. 孩子们在村庄里生活得很好 -
诗中描绘的主要场景是? A. 春天的花园
B. 寒冷的夜晚
C. 夏天的海边
D. 秋天的山林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战乱带来的人民苦难,但更侧重于对国家的忧虑。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虽然有历史感,但更多展现的是个人情感与豪情,风格较为洒脱,与杜甫的沉重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