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太平宫遇雨 岳珂 〔宋代〕
山居五旬晴,山行一日雨。 太平咫尺间,千里隔跬步。 黄泥深三尺,风声更号怒。 谁语逋客知,山灵倘留汝。
白话文翻译:
在山中居住了五十天都是晴天,今天山行却遇到了一天的雨。 太平宫就在咫尺之间,却感觉像是千里之外。 黄泥深达三尺,风声更加猛烈和愤怒。 谁能告诉那些隐居的人,山神或许会留下你。
注释:
- 山居五旬晴:在山中居住了五十天都是晴天。
- 山行一日雨:今天山行却遇到了一天的雨。
- 太平咫尺间:太平宫就在咫尺之间。
- 千里隔跬步:却感觉像是千里之外。
- 黄泥深三尺:黄泥深达三尺。
- 风声更号怒:风声更加猛烈和愤怒。
- 谁语逋客知:谁能告诉那些隐居的人。
- 山灵倘留汝:山神或许会留下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约1183-1243),字伯温,号梅溪,南宋文学家、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色,表达隐逸之情。此诗可能是在他隐居山中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感慨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中居住时遇到的一次雨天,通过对比长时间的晴天和突如其来的雨天,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隐居生活的深刻体验。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山中长时间的晴天和突如其来的雨天,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幻无常。诗中的“太平咫尺间,千里隔跬步”一句,巧妙地运用了空间感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黄泥深三尺,风声更号怒,描绘了雨天的景象,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最后两句“谁语逋客知,山灵倘留汝”,则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山神的祈愿,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隐逸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居五旬晴”:表达了作者在山中居住了五十天都是晴天的情景,为后文的雨天做铺垫。
- “山行一日雨”:突出了雨天的突然和意外,与前文的晴天形成鲜明对比。
- “太平咫尺间,千里隔跬步”:运用了空间感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深刻体验。
- “黄泥深三尺,风声更号怒”:描绘了雨天的景象,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 “谁语逋客知,山灵倘留汝”: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山神的祈愿。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晴天和雨天的对比,突出了自然界的变幻无常。
- 拟人:风声更号怒,赋予风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
- 空间感的对比:太平咫尺间,千里隔跬步,通过空间感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深刻体验。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自然界的变幻无常和隐居生活的体验。通过对比晴天和雨天,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幻无常,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晴天:表达了作者在山中居住的宁静和安逸。
- 雨天:突出了自然界的变幻无常。
- 黄泥:描绘了雨天的景象,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
- 风声:赋予风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岳飞 B. 岳珂 C. 苏轼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太平宫”是指什么? A. 一座宫殿 B. 一座山 C. 一座寺庙 D. 一座城市
-
诗中的“黄泥深三尺”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晴天的景象 B. 雨天的景象 C. 雪天的景象 D. 风天的景象
答案: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通过描绘山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望岳》:通过描绘山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岳珂的《太平宫遇雨》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两首诗都描绘了山中的景色,但岳珂的诗更注重自然界的变幻无常,而苏轼的诗更注重自然的美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岳珂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风和创作背景。
- 《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诗的详细鉴赏和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岳珂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