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晴江衮衮东流》
时间: 2025-01-06 05:15: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龙吟·晴江衮衮东流
作者: 黄机 〔宋代〕
晴江衮衮东流,为谁流得新愁去。
新愁都在,长亭望际,扁舟行处。
歌罢翻香,梦回呵酒,别来无据。
恨荼吹尽,樱桃过了,便只恁成孤负。
须信情钟易感,数良辰佳期应误。
才高自叹,彩云空咏,凌波谩赋。
团扇尘生,吟笺泪渍,一觞慵举。
但丁宁双燕,明年还解,寄平安否。
白话文翻译:
晴江水浩浩荡荡向东流,究竟是为谁而流走这些新愁呢?
新愁满怀,长亭望向远方,扁舟在水面行驶。
歌声刚停,香气四溢,梦中回到酒席,别后没有音信。
恨恨的花瓣已经凋谢,樱桃也过了时节,只留下这份孤独的失落。
要相信情感是容易被打动的,几次良辰美景也总是错过。
才华横溢却只能自叹,彩云在空中吟唱,凌波轻轻赋诗。
团扇上积满了尘埃,吟诗的纸上沾满泪水,举杯却无心。
但愿明年双燕归来,能否寄去平安的消息呢?
注释:
- 衮衮:形容水流浩荡的样子。
- 新愁:新的忧愁,指思念和离别的愁苦。
- 长亭:古代常在路途上的酒肆或驿站。
- 扁舟:小船,象征漂泊无依。
- 恨荼:指花瓣,因爱而生的怨恨。
- 孤负:辜负,未能实现的期望。
- 情钟易感:指情感容易被打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机,宋代诗人,其作品多描绘人生感悟和情感抒发,风格细腻,擅长用典。
创作背景:
《水龙吟》写于黄机的某次游历,表达了他对离别与思念的复杂情感。正值春夏之交,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变迁与个人情感的纠葛,借水流与扁舟,抒发对故人、故地的怀念与愁苦。
诗歌鉴赏:
《水龙吟·晴江衮衮东流》是一首情感深厚的词作,通过对江水流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开篇以“晴江衮衮东流”引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河的壮阔,随即转入深邃的情感表达,令人感受到一种时空交错的美感。
诗中反复提及的“新愁”,不仅是对离别的惆怅,更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长亭、扁舟等意象交替出现,仿佛是在描绘一幅离别的画卷,充满了感伤与无奈。尤其是“恨荼吹尽,樱桃过了”,让人感受到时光流逝带来的无情与遗憾,象征着青春的逝去和爱恋的失落。
诗的后半部分则更加细腻,表达了对未来的茫然与期待。“双燕”象征着归来的希望,带着对平安的祈愿,给予了整首诗一丝温暖的底色。整首词在抒情中渗透着哲理,体现了黄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对美好与失落的细腻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晴江衮衮东流,为谁流得新愁去。”
描绘了江水的浩荡,感叹流动的水带走了自己的愁绪,蕴含了对他人和自身情感的思考。 -
“新愁都在,长亭望际,扁舟行处。”
新的忧愁依旧存在,长亭和扁舟的意象展现了归属感的缺失。 -
“歌罢翻香,梦回呵酒,别来无据。”
结束歌唱后,回忆起过往的欢乐时光,感叹离别后的无音信。 -
“恨荼吹尽,樱桃过了,便只恁成孤负。”
对于花的凋谢与果实的成熟,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结束,表达了对失去的哀怨。 -
“须信情钟易感,数良辰佳期应误。”
承认情感的脆弱,良辰美景总是与自己擦肩而过。 -
“才高自叹,彩云空咏,凌波谩赋。”
才华虽高,但空有吟唱的孤独。 -
“团扇尘生,吟笺泪渍,一觞慵举。”
团扇上积满灰尘,吟唱的纸上沾满泪水,表达了无心饮酒的失落。 -
“但丁宁双燕,明年还解,寄平安否。”
最后寄予对未来的希望,期待明年双燕归来,带来平安的消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江水比作情感的流动,象征着人心的变迁。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使得诗句更具感染力。
- 对仗:如“歌罢翻香,梦回呵酒”,使得音韵更为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愁”字展开,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离别痛苦的深刻体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淡淡希望。情感的描绘细腻而深邃,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晴江:象征着清澈的心境与流动的思绪。
- 长亭:离别的场所,承载着相聚与离散的情感。
- 扁舟:象征漂泊,代表着孤独与无依无靠。
- 樱桃:美好事物的象征,过后代表失落和遗憾。
- 双燕:归来的希望,寄托对未来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新愁”是指什么?
- A. 新的快乐
- B. 新的忧愁
- C. 新的希望
-
诗中提到的“长亭”主要象征什么?
- A. 旅途的欢乐
- B. 离别的愁苦
- C. 自然的美丽
-
“团扇尘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忧伤
- C. 期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黄机与李清照:两者均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离别与思念的感慨,但李清照的风格更为细腻,情感更为激烈;而黄机则更显得淡然与哲理。
- 黄机与苏轼:苏轼的作品常包涵豪放与豁达,而黄机则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流露。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选读》
- 《词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