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宝林寺
作者: 王易简 〔宋代〕
玄度存遗迹,玄英有旧诗。
城中独高处,雪后最佳时。
拂壁书行纪,逢僧问故祠。
阑干频徙倚,不奈朔风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宝林寺游览的情景。诗中提到,寺庙的遗迹仍然保存着过去的风貌,古老的诗篇留下了文化的痕迹。在城市中,寺庙是一个独特的高地,尤其是在雪后,景色最为美丽。作者轻轻拂去墙壁上的尘埃,想要留下游览的记录,恰巧遇见了一位僧人,询问这座古老祠堂的由来。诗人频频倚靠在栏杆上,感叹北风的寒冷。
注释
- 玄度:指的是寺庙的名字。
- 遗迹:指历史留下的痕迹。
- 玄英:指古代的诗文,可能是指这座寺庙中流传的诗篇。
- 独高处:形容宝林寺在城市中位置的独特和高耸。
- 拂壁:轻轻抚摸墙壁,可能是在感受历史的气息。
- 行纪:记录游览的日记。
- 故祠:指古老的祠堂。
- 阑干:指栏杆,供人倚靠的地方。
- 朔风:北风,寒冷的风。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旧诗”,可能暗示历史上有名的文人或诗人在此留下的作品,反映了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游览古寺时,诗人的心境往往与历史相通,形成了时空交错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易简,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诗作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闻名。王易简的作品多关注自然景色、历史遗迹及人文情怀,反映出浓厚的道家思想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游宝林寺”创作于一个冬雪后的日子,诗人踏访这座古老的寺庙,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与自然的美好。此时的社会环境,士人们常常游览名胜古迹,借以抒发个人情感。
诗歌鉴赏
王易简的《游宝林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自然的独特感悟。诗的开头两句通过“遗迹”和“旧诗”引入了历史的氛围,突显古寺的文化价值。接着,诗人将视角转向寺庙的环境,强调了雪后景致的美丽,这种景色不仅让人心旷神怡,也引发了诗人的思考与感慨。
在与僧人的对话中,诗人对古祠的询问,表现出他对历史的尊重与探索的渴望。最后两句描绘了诗人倚靠栏杆,感受北风的情景,既是对自然的直观体验,也隐含了对人生孤独与无奈的思考。整首诗通过对环境、历史和人文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玄度存遗迹:宝林寺的遗迹依然存在,显示出历史的延续。
- 玄英有旧诗:古寺中留存的诗文,反映出诗人的文化底蕴。
- 城中独高处:宝林寺在城市中显得独特而高耸,形成了鲜明的地理和文化标识。
- 雪后最佳时:雪后的景色最为动人,反映出自然的美。
- 拂壁书行纪:在墙壁上轻轻书写游历的感受,体现了诗人的细腻与情感。
- 逢僧问故祠:与僧人交谈,探寻古祠的故事,显示出对历史的探索。
- 阑干频徙倚:多次倚靠栏杆,表现出诗人的思考与感慨。
- 不奈朔风吹:北风的寒冷让人无奈,反映出内心的孤独感。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雪后最佳时”、“朔风吹”等意象交织,构成了诗的情感基调。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通过游览古寺,表现了对历史的追溯、对文化的尊重以及对自然的感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意象分析
- 遗迹: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
- 旧诗:代表着文化的积累与智慧的传承。
- 雪:象征着纯洁与宁静,也反映出自然的美。
- 阑干:代表人与自然的连接,表达诗人的思考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易简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雪后最佳时”中“最佳”指的是什么?
- A. 风景
- B. 气温
- C. 人流
-
诗中提到的“朔风”指的是哪个方向的风?
- A. 南风
- B. 东风
- C. 北风
答案
- B. 宋代
- A. 风景
- C. 北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易简《游宝林寺》与杜甫《登高》: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思考,但王易简更倾向于细腻的描写,杜甫则将个人的情感与壮阔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诗歌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