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赵德庄以过去生中作弟兄为韵七首》

时间: 2025-01-01 14:19:46

筑城始议态,寓兵复言攻。

二年大江南,兵弋在目中。

忧时亦千虑,惟子与我同。

诣阙请长缨,终军本儿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筑城始议态,寓兵复言攻。
二年大江南,兵弋在目中。
忧时亦千虑,惟子与我同。
诣阙请长缨,终军本儿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筑城和战争的讨论。诗人提到开始讨论修筑城墙的计划,驻扎的士兵再一次提及进攻的事情。过去两年间,大江南的战事不断,士兵们的行踪始终在眼前。诗人忧虑着时局,心中有千百个担忧,唯独希望有你与我共同面对。于是前往朝廷请求长缨(即用长绳绑住敌人),而终军(指的是年轻的将领)本是个孩子。

注释:

  • 筑城:指修建城墙,防御外敌。
  • 议态:讨论的状态或议题。
  • 寓兵:驻扎的军队。
  • :捕捉、狩猎,这里指猎捕敌人。
  • 千虑:形容忧虑非常多。
  • 长缨:长绳,古时用以缚住敌人。
  • 终军:指年轻的将领,可能暗指年轻而有为的士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元吉,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创作多与时事、战争相关。他的诗作在风格上常具忧国忧民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逢国家面临外敌的威胁,诗人与朋友赵德庄的情谊成为诗中重要的情感支撑,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筑城与战争的探讨,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开篇以“筑城始议态”引入,点出时局的紧迫感。接着,诗人提及过去两年间大江南的战争,暗示战乱的频繁与士兵的生活艰辛。诗中的“忧时亦千虑”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他不仅关心国家的安危,也把对友人的期许寄托其中。

再者,诗人向朝廷请求“长缨”,象征着对敌人的束缚与对和平的渴望,而“终军本儿童”则暗示了年轻将领的责任与成长。整首诗在情感上有着强烈的紧迫感,既有对时局的深刻思考,也有对友谊的温暖寄托,交织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筑城始议态:开头直接点出主题,表明正在讨论修筑城墙。
  • 寓兵复言攻:提到驻军再三提到进攻的必要性,反映战争的紧迫感。
  • 二年大江南:指过去两年在南方的战事,暗示战乱的频繁。
  • 兵弋在目中:士兵的行踪始终在眼前,象征着战事的无处不在。
  • 忧时亦千虑:表达对时局的深刻忧虑。
  • 惟子与我同:期望有朋友的陪伴,共同面对艰难。
  • 诣阙请长缨:向朝廷请愿,期望能用长缨捕捉敌人。
  • 终军本儿童:提及年轻的将领,暗示责任与成长。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筑城始议态,寓兵复言攻”,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长缨象征着对敌人的控制与束缚。
  • 拟人:将士兵与敌人视为可捕捉的猎物,增强了对战争的紧迫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谊的珍视,通过筑城与战争的主题,传达出强烈的忧国情怀与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防御,象征国家安全。
  • :士兵,代表战争与牺牲。
  • 长缨:象征约束与和平的愿望。
  • 儿童:年轻,象征着未来的希望与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长缨”象征什么? a. 和平
    b. 怨恨
    c. 战斗

  3.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欢愉
    b. 忧虑
    c. 无所谓

答案: 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其侧重于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衰败,情感更为沉重。
  • 李白的《将进酒》则传达了一种豪放与洒脱,反映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与韩元吉的忧国情怀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韩元吉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