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中济侍郎帅庆分韵得十字》
时间: 2025-01-06 16:24: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中济侍郎帅庆分韵得十字
承平万事康,干戈百年戢。
蠢战彼西戎,乃敢侮边邑。
庆阳用武地,战士一当十。
指纵惟其人,破竹在呼吸。
堂堂高平君,谋帅公论及。
拥麾当一面,意气动百执。
圣时务怀柔,阃寄贵安辑。
贺兰黄口儿,焉用长缨絷。
方当仁草木,况忍尚首级。
伫见贡琛人,还从玉关入。
白话文翻译:
在太平盛世中万事安康,经过百年战乱终于停息。
敌人西戎的侵犯,岂敢轻视我们边境的城市。
庆阳是一个武力之地,勇士们一个可以抵挡十个敌人。
只要有这样的将领,破敌如同呼吸一般轻松。
高平君豪杰之士,谋划和指挥得当,众人都称赞。
他挥舞指挥旗帜,激励所有士兵的士气。
圣明的时局应当以柔和为主,统治者应寄希望于安定。
贺兰山下的小儿,何必用长缨来缠束他们?
此时应当效法仁德,对草木都要有仁爱之心,更何况人命呢?
我伫立在此,等待贡品的人,期待他们从玉关归来。
注释:
- 承平:指太平盛世。
- 干戈:武器,战争。
- 侮:轻视、侮辱。
- 庆阳:地名,指庆阳地区。
- 指纵:指挥、引导。
- 堂堂:形容气派、威严。
- 怀柔:以柔和的方式统治。
- 阃寄:象征权力的象征。
- 贺兰:贺兰山,地名。
- 长缨:长绳,象征束缚。
- 仁:仁爱之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觌,宋代诗人,字君平,号渔溪,生于北宋时期,曾任职于地方和中央政府,以其诗歌和文学成就获得认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安定时期,诗人借助描绘军事和政治的主题,表达对国家和平的珍视和对英雄将领的赞美。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庆阳的战士为中心,展现了在和平时期对军事力量的重视和对国家安稳的期许。开头几句描绘了经历了战乱之后,国家进入了一个承平的盛世,百年战争的结束让人感到欣慰。接着,诗人以“庆阳用武地”来强调这个地区的军事力量,表达了对勇士们的高度赞赏。通过“破竹在呼吸”的比喻,诗人将战士们的勇猛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在战斗中手到擒来。
后面的几句则转向了对高平君的赞美,体现了他在指挥上的高明,能够有效地激励士兵,展现了领导者的重要性与英雄气概。而最后几句则引入了仁德的思想,强调了以柔治国的重要性,表现出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与对生命的珍视。整首诗在形式上工整,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既有对英雄的歌颂,也有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形成了一个鲜明的时代印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承平万事康:描绘了太平盛世,万事顺利安康的景象。
- 干戈百年戢:经过长达百年的战争,终于得以停息。
- 蠢战彼西戎:提到西方的敌人,暗示他们的侵略行为。
- 乃敢侮边邑:强调敌人不敢轻视边境城市的安全。
- 庆阳用武地:庆阳是一个具有军事力量的地方。
- 战士一当十:勇士们的战斗力,表现出他们的勇猛。
- 指纵惟其人:只要有这样的指挥者,战争就能顺利进行。
- 破竹在呼吸:比喻战斗胜利的轻松与迅速。
- 堂堂高平君:称赞高平君的气度与能力。
- 谋帅公论及:他在谋划和指挥方面受到大家的认可。
- 拥麾当一面:他指挥战斗,士兵们的士气高涨。
- 意气动百执:士兵们都受到他的激励,积极作战。
- 圣时务怀柔:在这样的和平时期,统治者应以柔和治国。
- 阃寄贵安辑:希望能够维护国家的安定。
- 贺兰黄口儿:提到贺兰山下的年轻人,象征无辜。
- 焉用长缨絷:质疑用强制手段控制年轻人的必要性。
- 方当仁草木:应以仁德对待万物,体现人道主义思想。
- 况忍尚首级:更何况对人的生命也要充满仁爱。
- 伫见贡琛人:等待那些带回贡品的人归来。
- 还从玉关入:期待他们从玉关顺利归来,象征和平与繁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破竹在呼吸”,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勇士的战斗力。
- 对仗:整首诗有明显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贺兰山、玉关等地名象征着国家的边疆和安宁。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和平时代的珍视和对英雄将领的赞美,强调了以仁德治国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承平:象征和平的盛世。
- 干戈:战争的象征。
- 庆阳:代表军事力量和勇士。
- 高平君:象征领导者的智慧与勇气。
- 仁:代表人道主义与仁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送中济侍郎帅庆分韵得十字》的主题是什么?
- A. 战争的残酷
- B. 对和平和英雄的歌颂
- C. 对民生的关注
-
诗中的“破竹在呼吸”比喻什么?
- A. 战争的轻松与迅速
- B. 竹子的脆弱
- C. 平民的生活
-
“高平君”在诗中代表什么?
- A. 统治者
- B. 英雄将领
- C. 普通士兵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王觌的《送中济侍郎帅庆分韵得十字》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和英雄的赞美,但王觌更强调和平时期的仁德,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豪情壮志和对饮酒的豪放态度。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上各有特点,反映了各自时代的文化氛围与价值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大辞典》
- 《王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