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六日赴庾直有怀》
时间: 2025-01-06 05:26: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日落我前,明月随我後。
流光如有情,徘徊上高柳。
高柳对寝亭,风影乱疏牖。
我马卧其傍,我仆倦搘肘。
寂寂重门扃,独念家中妇。
乳下两小儿,夜夜啼向母。
问爷若个边,天性已见厚。
不嗟羁枕孤,不愧栖禽偶。
内有子相忆,外有月相守。
何似长征人,沙尘听刁斗。
白话文翻译:
白天的太阳在我面前落下,明亮的月亮在我身后跟随。流逝的光阴如同有情一般,在高高的柳树上徘徊。高柳对着我的寝亭,微风的影子在窗前摇曳不定。我的马在旁边卧着,我的仆人也因疲倦而倚着手肘。静静的重门紧闭,我独自思念家中的妻子。她怀抱着两个小儿,夜夜向母亲哭泣。我问老人家,哪里能有这样的福气。虽不怨恨孤枕一人,但也不愧对栖息的鸟儿。心中有子女的思念,外面有月亮的陪伴。怎能比得上长途征战的人,沙尘中听见的号角声。
注释:
- 白日: 指太阳,白天的光明。
- 明月: 指月亮,象征着思乡之情。
- 流光: 光阴的流逝,意指时间的飞逝。
- 高柳: 高大的柳树,古代常用来象征离别与思念。
- 寝亭: 睡觉的地方,诗中指诗人休息的地方。
- 寂寂: 寂静,形容环境的安静。
- 重门扃: 重门紧锁,表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白石,宋代诗人,因其诗风清新,意境深远,受到后人喜爱。他与苏轼、黄庭坚等人齐名,主张诗歌要有真情实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梅尧臣赴庾直的途中,表达了他对家乡、对妻子和孩子的深切思念,反映了身处异地的孤独感和对家庭的牵挂。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七月十六日赴庾直有怀》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于离家在外的孤独与思念。诗的开头“白日落我前,明月随我后”便以自然景象引入,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旅途的孤独。接着,诗人描绘了高柳、寝亭、风影等意象,渲染出一种宁静而略显忧伤的氛围。
在诗的中段,诗人通过对家中妻子和孩子的思念,展现了其内心深处的柔情与无奈。“乳下两小儿,夜夜啼向母”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家中幼儿的无辜与依赖,令读者感受到一种撕心裂肺的思念。诗人不仅在思念妻子和孩子,也在反思自身的处境,体现出对家人深切的责任感。
最后,诗人通过“何似长征人,沙尘听刁斗”将自己的思绪与那些长途征战的人相比较,表达了即使在外也能感知家乡的情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带有强烈的思乡之情,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白日落我前,明月随我后”:描写日落与月升,隐喻诗人孤独的旅途。
- “流光如有情,徘徊上高柳”:时间似乎有情感,徘徊在高大的柳树旁,增加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 “高柳对寝亭,风影乱疏牖”:柳树与寝亭的对比,描绘出宁静而又略显凄凉的情景。
- “我马卧其傍,我仆倦搘肘”:表达诗人与仆人的疲惫与无奈。
- “寂寂重门扃,独念家中妇”:孤独的环境中,思念家中妻子,情感真挚。
- “乳下两小儿,夜夜啼向母”:对孩子的深切思念,唤起读者的共鸣。
- “问爷若个边,天性已见厚”:反思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 “不嗟羁枕孤,不愧栖禽偶”:虽孤独但不怨恨,表现出对生活的理解。
- “内有子相忆,外有月相守”:内心对孩子的思念与月亮的陪伴形成对比。
- “何似长征人,沙尘听刁斗”:与长征人相比,表达出对家乡的惦记与对生活的感悟。
-
修辞手法:
- 比喻: “流光如有情”将时间拟人化,增强了情感的倾向。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 “流光如有情”赋予了时间情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以个人的离愁为主线,展现了对家庭的思念与责任感,并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增强了情感的深度与广度。
意象分析:
- 白日与明月: 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象征着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 高柳: 象征离别与思念,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表达离愁。
- 寝亭: 代表诗人的栖息之地,暗示着孤独的状态。
- 月亮: 代表思念与陪伴,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对家庭的牵挂。
- 马与仆: 代表诗人的旅途与生活的艰辛,增强了诗的现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梅尧臣的字是什么? A. 子云
B. 玄宗
C. 斐然 -
诗中提到的“白日”落在哪里? A. 我后
B. 我前
C. 我旁 -
诗人对家中哪位亲属表现出思念? A. 妻子
B. 父亲
C. 兄弟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思乡情怀,情感真挚。
- 《月夜忆舍弟》杜甫:表现兄弟间的思念与牵挂,情感深厚。
诗词对比:
- 梅尧臣的《七月十六日赴庾直有怀》与李白的《静夜思》均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但梅的诗更注重于家庭的细腻情感,而李的诗则侧重于孤独与自然景象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梅尧臣与他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