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湖船望不极,雁塔翠微中。
三十曾游地,浮沉一醉翁。
火云飞雨淡,晴岫夕阳红。
几变姓名客,将无范蠡同。
白话文翻译:
湖上的船只望去无尽头,雁塔隐没在青翠的山中。
三十年前我曾游历此地,今时浮沉如同醉酒的翁。
火红的云彩在细雨中飞舞,晴朗的山岚在夕阳下显得更加红艳。
几度更换身份的旅人,难道还能与范蠡一样吗?
注释:
- 湖船:湖上的小船。
- 望不极:看去无尽头,表示湖水辽阔。
- 雁塔:指西湖附近的雁塔,是一座古塔,象征着历史悠久。
- 翠微:青翠的山色。
- 三十曾游地:三十年前曾在此游玩过的地方。
- 浮沉:像水中漂浮沉没一样,形容生活的变幻无常。
- 醉翁:指醉酒之人,体现了一种洒脱的心态。
- 火云:形容云彩的颜色如火般红艳。
- 晴岫:晴朗的山峦。
- 夕阳红:夕阳西下时的红色光辉。
- 几变姓名客:指自己身份的变化。
- 范蠡:春秋时期的著名人物,因其游历而著称,是个代表了才华与机智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欧主遇,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词常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旅途中,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留恋和对人生的感悟。作者可能在游历西湖时,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下了此诗。
诗歌鉴赏:
这首《西湖泛舟雨中分赋 其二》以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人生感悟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开头两句“湖船望不极,雁塔翠微中”,通过湖船的辽阔与雁塔的高耸,营造出一种悠远而宁静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西湖的美丽景色之中。而“三十曾游地,浮沉一醉翁”中的“浮沉”二字,既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去经历的追忆和哲思。
接下来的“火云飞雨淡,晴岫夕阳红”则通过对天气变化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西湖的多变之美,展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最后两句“几变姓名客,将无范蠡同”则引出诗人对身份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范蠡作为历史人物,象征着智慧与成功,诗人以此自问,是否能与之相比,流露出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反思和追求。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赞美,更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湖船望不极:描写湖上小船的景象,暗示湖的广阔。
- 雁塔翠微中:雁塔被青翠的山色环绕,增添了诗句的层次感。
- 三十曾游地:回忆三十年前的游历,表现出时光流逝的感慨。
- 浮沉一醉翁:用“醉翁”象征人生的随意与洒脱。
- 火云飞雨淡:火红的云在细雨中飘动,展现出一种自然的美感。
- 晴岫夕阳红:晴朗的山峦在夕阳下显得更加美丽。
- 几变姓名客:提及自己身份的变化,反映出人生的无常。
- 将无范蠡同:以范蠡自省,质疑自己是否能达到那样的人生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醉翁”象征洒脱的生活态度。
- 对仗:诗句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火云”、“夕阳”等意象,传递出情感的丰富性。
主题思想:这首诗歌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对人生变化的感慨与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具有深厚的哲理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船:象征自由和流动的生活。
- 雁塔:代表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火云:象征热情和变化。
- 夕阳: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终结。
- 醉翁:象征洒脱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雁塔”位于哪里?
- A. 西湖
- B. 长江
- C. 黄河
-
“三十曾游地”中的“三十”指的是?
- A. 三十天
- B. 三十年
- C. 三十里
-
诗中提到的“范蠡”是?
- A. 一个诗人
- B. 一个历史人物
- C. 一个神话人物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滕王阁序》 by 王勃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过往的怀念。
- 《滕王阁序》:通过对历史的追溯,表达了对个人理想与抱负的追求,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明代诗人小传》
- 《中国古诗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