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行宫八景 其二 竹凉处》

时间: 2025-01-04 10:02:38

目遥方过雨,意入更逢凉。

声是戛寒玉,境还生静香。

万竿笼日照,一线漏天光。

却羡山僧逸,坐消九夏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湖行宫八景 其二 竹凉处
作者: 弘历 〔清代〕

目遥方过雨,意入更逢凉。
声是戛寒玉,境还生静香。
万竿笼日照,一线漏天光。
却羡山僧逸,坐消九夏长。

白话文翻译:

远望雨后的山水,心中更显清凉。
那声音如同敲打寒玉,四周依然散发着幽香。
成片的竹子在阳光下投下阴影,透出一线天光。
我不禁羡慕山中隐士的悠然自得,坐在这里度过漫长的夏季。

注释:

字词注释:

  • 目遥:目光远眺。
  • 意入:心意也渐渐融入。
  • :敲打。
  • 寒玉:比喻清脆悠扬的声音。
  • :环境、景致。
  • 生静香:散发出宁静的香气。
  • 万竿:形容竹子很多。
  • 漏天光:阳光透过竹子间隙洒落。
  • 却羡:却令人羡慕。
  • 山僧:山中的和尚。
  • 消九夏长:悠然度过漫长的夏季。

典故解析:
“山僧”常指隐士或修行者,象征着超然的生活态度。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山中的清凉和静谧更显得可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弘历,即清代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其在位时期,国家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蓬勃。弘历本人喜好诗词,尤其对山水诗情有独钟,常有游览山水的作品。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乾隆年间,正值他对西湖的游览时光,表达了他对自然清凉环境的喜爱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竹凉处》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雨后竹林的清凉和静谧。首句“目遥方过雨”便引导读者进入诗人眼前的景象,雨后山水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既有视觉的远眺,也有心灵的感受。“意入更逢凉”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也随之变得清凉。诗中“声是戛寒玉”将竹林的风声比喻为敲打寒玉,形象生动,给人以清脆之感,显示出诗人对自然声音的敏感和欣赏。

接着,诗人通过“万竿笼日照,一线漏天光”的描写,表现出竹林的茂密以及阳光透过竹叶洒落的幽美景象,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而最后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在这清凉的环境中,诗人渴望像山僧一样,悠然自得地度过漫长的夏季。

整首诗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清新、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怀与富有诗意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目遥方过雨:目光远眺,山水经过雨水洗涤,显得格外清新。
  2. 意入更逢凉:心灵也因这样的景象而感到更加凉爽。
  3. 声是戛寒玉:风声如同敲打寒玉,清脆悦耳。
  4. 境还生静香:四周环境依旧散发着静谧的香气。
  5. 万竿笼日照:成片的竹子在阳光下形成阴影。
  6. 一线漏天光: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
  7. 却羡山僧逸:不禁羡慕那山中的隐士。
  8. 坐消九夏长:希望自己也能像隐士那样,悠然度过漫长的夏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风声比作“戛寒玉”,形象生动。
  • 对仗:如“万竿笼日照,一线漏天光”,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情感基调,反映出诗人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清雅、坚韧,代表隐逸生活的象征。
  • :象征洗涤与新生,带来清新气息。
  • 山僧:象征隐逸、超然的生活态度,反映对世俗的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目遥方过雨”中的“目”指的是什么?
    A. 眼睛
    B. 目光
    C. 观点
    D. 目标

  2. “声是戛寒玉”意在形容什么?
    A. 风声清脆
    B. 雨声沉闷
    C. 人声嘈杂
    D. 竹声低沉

  3. 诗中“却羡山僧逸”表明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羡慕隐士的生活
    B. 对山僧的恐惧
    C. 对隐士的批评
    D. 对隐士的不屑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描写了自然景色与思乡情感。
  • 王维《山居秋暝》:表现隐逸生活的恬静与优雅。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与弘历《竹凉处》:二者都表达了对宁静环境的向往,但李白更侧重于思乡情感,而弘历则强调自然之美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山水诗的艺术》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与理解,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欣赏和领悟这首《竹凉处》的美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