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米与人》

时间: 2025-01-01 16:17:09

乞米未伤廉,送米岂为辱。

且炊子美饭,试慁伯夷腹。

虽无乳烝豚,便可蔬当肉。

料得贤孟光,举案欢自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乞米未伤廉,送米岂为辱。 且炊子美饭,试慁伯夷腹。 虽无乳烝豚,便可蔬当肉。 料得贤孟光,举案欢自足。

白话文翻译:

向人乞讨米并不损害廉洁,送米给别人怎会是耻辱呢? 姑且煮一顿美味的饭,尝试满足伯夷的胃口。 虽然没有乳猪,但可以用蔬菜当作肉。 料想贤惠的孟光,举起饭案时也会感到满足和欢乐。

注释:

  • 乞米:向人讨米。
  • 伤廉:损害廉洁。
  • 送米:给人送米。
  • 辱:耻辱。
  • 子美饭:美味的饭。
  • 慁(hùn):满足。
  • 伯夷:古代贤人,以节操著称。
  • 乳烝豚:乳猪。
  • 蔬当肉:用蔬菜代替肉。
  • 孟光:东汉时期的贤妇,以贤惠著称。
  • 举案:举起饭案。

典故解析:

  • 伯夷:伯夷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长子,因不愿继承君位而逃亡,后因反对周武王伐纣而隐居首阳山,以采薇为食,最终饿死。他的故事体现了高尚的节操和忠诚。
  • 孟光:孟光是东汉时期的贤妇,与丈夫梁鸿相亲相爱,以贤惠著称。据《后汉书》记载,孟光每次给梁鸿送饭时,都会举案齐眉,表示尊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字子山,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恬淡态度。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生活困顿之时所作,表达了他对物质需求的淡泊和对精神满足的追求。通过乞米和送米的对比,展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对简朴生活的满足。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乞米和送米的对比,展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对简朴生活的满足。诗中“乞米未伤廉,送米岂为辱”一句,表明了作者对物质需求的淡泊态度,认为向人乞讨并不损害廉洁,而送米给别人也不是耻辱。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后文通过伯夷和孟光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简朴生活和精神满足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乞米未伤廉,送米岂为辱。
    • 这句表达了作者对物质需求的淡泊态度,认为向人乞讨并不损害廉洁,而送米给别人也不是耻辱。
  2. 且炊子美饭,试慁伯夷腹。
    • 这句通过伯夷的典故,强调了简朴生活和精神满足的重要性。
  3. 虽无乳烝豚,便可蔬当肉。
    • 这句表明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满足,认为没有乳猪,可以用蔬菜代替肉。
  4. 料得贤孟光,举案欢自足。
    • 这句通过孟光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精神满足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比:乞米和送米的对比,展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对简朴生活的满足。
  • 典故:伯夷和孟光的典故,强调了简朴生活和精神满足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通过乞米和送米的对比,以及伯夷和孟光的典故,展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对简朴生活的满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乞米:象征物质需求的淡泊。
  • 送米:象征慷慨和无私。
  • 子美饭:象征简朴而美味的生活。
  • 伯夷腹:象征高尚的节操和忠诚。
  • 蔬当肉:象征简朴生活的满足。
  • 孟光:象征贤惠和精神满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乞米未伤廉”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态度? A. 对物质需求的追求 B. 对物质需求的淡泊 C. 对物质需求的贪婪 D. 对物质需求的厌恶

  2. 诗中提到的“伯夷”是哪个时期的贤人? 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商朝末年 D. 汉朝

  3. 诗中“料得贤孟光”一句中的“孟光”是指什么? A. 一种食物 B. 一位贤妇 C. 一种乐器 D. 一种植物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满足。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水田园的宁静和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姜特立的《送米与人》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和对物质需求的淡泊态度。
  • 姜特立的《送米与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水田园的宁静和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但姜特立的诗更强调精神满足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姜特立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陶渊明集》:收录了陶渊明的诗作,包括《归园田居》。
  • 《王维诗集》:收录了王维的诗作,包括《山居秋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