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师草堂》
时间: 2025-01-19 21:39: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张天师草堂》
作者:常建 〔唐代〕
灵溪宴清宇,傍倚枯松根。
花药绕方丈,瀑泉飞至门。
四气闭炎热,两崖改明昏。
夜深月暂皎,亭午朝始暾。
信是天人居,幽幽寂无喧。
万壑应鸣磬,诸峰接一魂。
遂登仙子谷,因醉田生樽。
时节开玉书,窅映飞天言。
心化便无影,目精焉累烦。
忽而与霄汉,寥落空南轩。
白话文翻译
在灵溪边悠然宴饮,依偎着枯松的根部。
花香草药缭绕着方丈,瀑布飞溅到门前。
四季的气息隔绝了炎热,两侧的山崖改变了明暗。
夜深时月光暂时皎洁,正午时分才开始日出。
真是天人所居,幽静寂寥没有喧嚣。
万壑之中应有磬声,众多山峰连通着一种气韵。
于是我登上仙子谷,因醉而举起田园的酒樽。
时节开启了美妙的书卷,幽幽映出飞天的言语。
心灵化作无影,目光明亮却不再烦恼。
忽然与天际相接,寥落的空中南轩。
注释
- 灵溪:清澈的小溪。
- 宴清宇:在清幽的空间里宴饮。
- 枯松:干枯的松树,象征着坚韧与不屈。
- 花药:指花草与药材,暗喻自然之美。
- 飞至门:形容瀑布奔流而下,飞溅到门前。
- 四气:指四季的气候变化。
- 明昏:日夜的交替。
- 万壑:众多的山谷。
- 应鸣磬:传出磬声,象征宁静。
- 仙子谷: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山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常建,字元方,号石头,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隐居生活,表达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在唐代,社会动荡,士人多选择隐居生活以逃避政治纷争。常建在此背景下创作《张天师草堂》,借景抒情,表达对清幽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张天师草堂》展现了常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赞美。诗中描绘的灵溪、枯松、花药、瀑泉等自然景象,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画卷。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感受到四季变换的气息,抒发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特别是诗中“信是天人居,幽幽寂无喧”一句,生动地表达出一种理想的隐居生活状态,远离尘世的喧嚣,融入自然之中。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常建高洁的情操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灵溪宴清宇:在清澈的小溪边享受宁静的空间。
- 傍倚枯松根:依靠在枯松的根部,体现出一种自然的归属感。
- 花药绕方丈:花香草药环绕着方丈,暗示着自然的恩赐。
- 瀑泉飞至门:瀑布飞流直下,形成生动的景象。
- 四气闭炎热:四季的气息使炎热的夏季闭合,暗示着季节的变换。
- 两崖改明昏:山崖的变化使明暗交替,体现出自然的奇妙。
- 夜深月暂皎:夜深时月光显得柔和而明亮。
- 亭午朝始暾:正午时太阳开始升起,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信是天人居:认为这里是神仙所居之地,表达了理想的生活境界。
- 幽幽寂无喧:环境幽静,没有任何喧嚣,体现出心灵的宁静。
- 万壑应鸣磬:众多山谷传来磬声,象征着灵魂的共鸣。
- 诸峰接一魂:各个山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
- 遂登仙子谷:于是我登上了仙人居住的山谷,体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因醉田生樽:因醉于田园的美好而举杯畅饮,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
- 时节开玉书:时节的变换仿佛开启了一本美妙的书,象征着智慧的启迪。
- 窅映飞天言:深邃的境界映照出飞天的言辞,体现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寻。
- 心化便无影:心灵化为无形,超脱了世俗的烦恼。
- 目精焉累烦:目光清澈而不再烦恼,体现出内心的宁静。
- 忽而与霄汉:忽然与天空相接,表现了心灵的自由。
- 寥落空南轩:在空荡荡的南轩中,体现出诗人内心的空灵与自在。
修辞手法
- 比喻:“信是天人居”将理想的隐居生活比作神仙的居所。
- 拟人:描绘自然景物时赋予其生命,如“万壑应鸣磬”。
- 对仗:如“灵溪宴清宇,傍倚枯松根”形成和谐的音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自由,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溪:象征着清净与自然。
- 枯松:代表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 花药: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富饶。
- 瀑泉:象征生机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灵溪”代表什么? A. 生命的源泉
B. 清澈的小溪
C. 幽静的环境
D. 远离尘世 -
“信是天人居”这句中的“天人”指的是什么? A. 普通人
B. 神仙
C. 高人
D. 隐士 -
诗中提到的“万壑应鸣磬”是什么意思? A. 传出磬声
B. 寂静无声
C. 山谷的回响
D. 生命的歌唱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与隐居生活,但更注重于秋天的宁静与诗人的情感。
- 李白《月下独酌》:表现诗人饮酒赏月的豪情,情感更为奔放,与常建的隐逸情怀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常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