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

时间: 2025-01-01 15:02:13

铁马胡裘出汉营,分麾百道救龙城。

左贤未遁旌竿折,过在将军不在兵。

意思解释

塞下

作者: 常建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铁马胡裘出汉营,
分麾百道救龙城。
左贤未遁旌竿折,
过在将军不在兵。

白话文翻译:

铁骑和胡服走出汉朝的营地,
指挥百道军队去拯救龙城。
左贤王未曾逃走,旌旗却已折断,
经过这里的是将军,而不是士兵。

注释:

  • 铁马: 形容骑兵装备精良,象征强大的军队。
  • 胡裘: 指的是胡人的皮衣,暗示敌人或外族入侵。
  • 汉营: 指汉朝的军营,象征汉朝的力量。
  • 分麾: 指分派军队,麾是指指挥的旗帜。
  • 龙城: 可能是指某个重要的边防城池。
  • 左贤: 指左贤王,可能是某位重要的军事将领。
  • 旌竿折: 指军旗的杆子折断,象征战败或混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常建(约701年-765年),字仲甫,号逢源,唐代诗人,主要以诗歌和散文著称。其作品以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边境战争频繁之时,主要反映了当时的战乱和将士们的英勇。常建通过描绘战场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安危和将军的关注。

诗歌鉴赏:

《塞下》一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战斗场景。在开篇,作者以“铁马胡裘”形象地展示了军队的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生动的描绘不仅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也传达了将士们的勇敢与忠诚。

接着,诗中提到“分麾百道救龙城”,展现了将军的指挥能力和对龙城的重视。龙城作为一个重要的防守地点,承载着国家的安全与人民的安宁,显示了战争的严峻性。

而“左贤未遁旌竿折”一句,则通过对比,表现出战局的复杂与无常,虽左贤王尚未逃走,但军旗的破损隐喻着战斗的艰难与不确定性。这种矛盾的描绘,加深了读者对战争的思考。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有力,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上激昂悲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铁马胡裘出汉营: 开头的铁马和胡裘立刻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暗示着战争的来临。
    • 分麾百道救龙城: 描绘战士们的使命感,强调了将军的指挥作用。
    • 左贤未遁旌竿折: 通过左贤王的形象,揭示了战争中的不安和混乱。
    • 过在将军不在兵: 以将军的出现来突出领导的重要性,反映出对国家未来的焦虑。
  • 修辞手法:

    • 对仗: 前两句中的“铁马”和“胡裘”,后两句的“左贤”和“旌竿”,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象征: “铁马”象征着坚固的军队,“旌竿折”则象征着战斗的失败与困境。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围绕着战争的残酷、将士的忠诚以及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表现了唐代士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意象分析:

  • 铁马: 象征军队的强大与勇敢。
  • 胡裘: 暗示外族入侵,反映战争的背景。
  • 龙城: 代表国家的安全防线,承载着人民的希望。
  • 旌竿: 作为军旗的象征,体现战争的荣誉与失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铁马”指代什么?

    • A. 战马
    • B. 兵器
    • C. 车船
    • D. 战士
  2. “左贤未遁旌竿折”中的“旌竿”指的是什么?

    • A. 军旗
    • B. 兵器
    • C. 军营
    • D. 将军
  3. 诗中提到的“龙城”象征什么?

    • A. 重要城市
    • B. 国家安全
    • C. 战斗胜利
    • D. 英雄人物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出塞》与《塞下》均描绘了边塞战争的场景,但《出塞》更侧重于士人的豪情壮志,而《塞下》则更关注战局的复杂和将军的指挥。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