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苔常满路,流水复入林。
远与市朝隔,日闻鸡犬深。
寥寥丘中想,渺渺湖上心。
啸傲转无欲,不知成陆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条常被青苔覆盖的小路,路旁的流水蜿蜒流入森林。这里远离喧闹的市集,日常听到的只是鸡鸣狗吠的声音。在这寥寥的丘陵中,我的思绪悠远,心境如同那渺渺的湖面。心中无欲无求,自然能够高傲地面对一切,甚至不知自己是否会沉沦入世俗之中。
注释:
- 青苔:指生长在潮湿地方的植物,这里象征着荒凉和静谧。
- 市朝:指集市或市区,代表繁华与喧闹。
- 鸡犬:常用来形容乡村的日常生活声音,表示宁静的生活环境。
- 丘中:指小丘或山丘,强调了自然环境的幽静。
- 渺渺:形容微小而细微,表现心境的渺小与谦卑。
- 啸傲:指高声呼喊,表现一种洒脱和超然的态度。
- 成陆沉:比喻沉入尘世的欲望与困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常建,字子文,唐代诗人。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与人文结合的景象。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常建的《燕居》可能写于他隐居于山林之时,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心态。唐代社会繁华,诗人选择远离喧嚣,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反思。
诗歌鉴赏:
《燕居》是一首表现诗人隐居生活的诗,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安逸。青苔与流水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切与和谐,诗人以此来反衬出与世俗的隔绝。在远离市朝的环境中,诗人能够静下心来,倾听日常的鸡犬之声,表明他对生活的满足和宁静的向往。诗中“寥寥丘中想,渺渺湖上心”一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思索与对人生的感悟,意境悠远而深邃。最后的“啸傲转无欲”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欲望的超然态度,强调了内心的自由与洒脱。整首诗以清新、宁静的意象构建了一个理想的隐居境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苔常满路:描绘了小路常年被青苔覆盖,暗示荒凉与宁静。
- 流水复入林:流水顺着小路流入森林,增添了自然的生机。
- 远与市朝隔:诗人与繁华的市集相隔遥远,强调了隐居的生活方式。
- 日闻鸡犬深:每天听到的只是乡村的鸡鸣和犬吠,体现了宁静的生活。
- 寥寥丘中想:在寂静的丘陵中,诗人沉思,思绪飘渺。
- 渺渺湖上心:心境如湖面般渺小而宁静,表现了诗人的心情。
- 啸傲转无欲:诗人高傲地呼喊,内心无欲,体现了超然的态度。
- 不知成陆沉:不在意世俗的得失,表现了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青苔和流水比喻宁静的生活与自然环境。
- 对仗:如“青苔常满路,流水复入林”,展现了诗歌的韵律美。
- 拟人:将心境比作湖面,赋予自然以人性化的情感。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对自然的热爱及内心的自由和超脱。通过对宁静环境的描绘,反映了对世俗生活的淡泊与无欲,展现出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苔:象征荒凉与静谧,代表诗人追求的生活状态。
- 流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和谐。
- 鸡犬:乡村生活的象征,体现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喜爱。
- 丘:象征隐居与思考的场所。
- 湖:象征心境的宁静与渺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青苔常满路”主要描述了什么样的环境?
A. 繁华的市朝
B. 荒凉的道路
C. 热闹的乡村 -
诗人选择隐居的原因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远离喧嚣,寻求内心的安宁
C. 享受繁华 -
“啸傲转无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态度?
A. 对世俗的执着
B. 对生活的无所谓与超然
C. 对人生的迷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表现隐居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 李白《月下独酌》:展示诗人对自由与孤独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常建的《燕居》与王维的《终南山》,两者都描绘了隐居生活的理想状态,但王维更加强调自然的神秘与哲理,而常建则表现出一种洒脱的心态。常建的诗句更加简练,意象清新;王维的诗则更具深邃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常建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