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行》

时间: 2025-01-17 10:36:57

九原临得水,双足是重城。

独许为儒老,相怜从骑行。

细丛榆塞迥,高点雁山晴。

圣主嗤炎汉,无心自勒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边塞行
作者: 杨凭 〔唐代〕

九原临得水,双足是重城。
独许为儒老,相怜从骑行。
细丛榆塞迥,高点雁山晴。
圣主嗤炎汉,无心自勒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士兵艰辛生活的同情和对于国家命运的思考。
在九原地区,水源丰沛,边塞的重城在这里巍然屹立。
我只愿做一个儒士,彼此相怜共骑行于这荒凉之地。
看那细密的榆树丛生围绕,遥远的雁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晴朗。
然而圣主却嘲笑炎汉王朝,对征兵的事毫无心意。

注释:

  • 九原:古地名,今内蒙古一带,常指边塞地区。
  • 重城:指防御坚固的城池。
  • 儒老:指有学识的人,儒士。
  • 相怜:互相怜悯。
  • 榆塞:指榆树和边塞地区。
  • 雁山:指雁飞的山,常寓意高远。
  • 圣主:指帝王。
  • 炎汉:指汉朝,代指过去的辉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凭,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描写边塞、战争及士兵生活,风格豪放,兼具悲凉。

创作背景:诗作产生于边塞,描绘了边防士兵的艰苦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战争的疲惫感,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边塞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边塞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士兵的生活状态。首句“九原临得水,双足是重城”既描绘了边塞的地理特征,又隐含了士兵的责任与使命。诗中“独许为儒老”,表达了诗人对平民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他对战乱的厌倦和对和平的渴望。

通过“细丛榆塞迥,高点雁山晴”描绘出边塞的宁静与美丽,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衬托出士兵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在最后两句中,“圣主嗤炎汉,无心自勒兵”,则揭示出统治者对边防士兵的冷漠与无情,传达出对当权者的不满和对士兵艰辛境遇的同情。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边塞生活的描绘,也有对历史的反思,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和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九原临得水:描绘边塞地区的水源丰富,暗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 双足是重城:强调士兵的辛苦与责任,城池的安全依赖于士兵的守护。
  • 独许为儒老:表达诗人希望自己能成为学者而非战士的愿望,显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相怜从骑行:强调士兵之间的友谊与相互扶持。
  • 细丛榆塞迥: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观,传达出一丝宁静。
  • 高点雁山晴:利用高远的景象,展现诗人心中对理想的追求。
  • 圣主嗤炎汉:对统治者的不满,表达对历史的反思。
  • 无心自勒兵:对士兵命运的同情,反映出对社会现状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士兵比作重城,体现其重要性。
  • 对仗:如“独许为儒老,相怜从骑行”,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士兵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诗歌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对和平的渴望,表达了对士兵艰辛生活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冷漠的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与希望。
  • 重城:象征士兵的责任与使命感。
  • 榆树:象征边塞的生命力与坚韧。
  • 雁山:代表高远理想与心灵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九原”是指哪个地区? A. 中原
    B. 边塞
    C. 南方
    D. 北方

  2. “圣主嗤炎汉”中的“圣主”指的是哪一类人? A. 学者
    B. 平民
    C. 帝王
    D. 士兵

  3. 诗人希望自己成为哪个身份? A. 士兵
    B. 商人
    C. 儒士
    D. 农夫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塞下曲》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观,却更侧重于豪情壮志;而杨凭的《边塞行》则更重视士兵的艰辛与内心的孤独,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