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守居园池杂题·涵虚亭 文同 〔宋代〕 石磴抱城回,入竹见虚槛。 前望佳景多,倚筇聊此暂。
白话文翻译:
石阶环绕着城墙回旋,进入竹林中看到空旷的栏杆。 前方有许多美丽的景色,我倚着竹杖,暂时停留在此。
注释:
- 石磴:石阶。
- 抱城回:环绕着城墙回旋。
- 入竹:进入竹林。
- 虚槛:空旷的栏杆。
- 前望:向前望去。
- 佳景:美丽的景色。
- 倚筇:倚着竹杖。筇,一种竹杖。
- 聊此暂:暂时停留在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尤其擅长写景抒情。此诗是他游览守居园池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暂时停留的惬意。
创作背景: 文同在守居园池游览时,被周围的景色所吸引,因此创作了这首诗。诗中描绘了石阶、竹林、空旷的栏杆以及前方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暂时停留的愉悦心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守居园池的美景,通过“石磴抱城回”和“入竹见虚槛”的描写,展现了园池的幽静与空旷。诗中的“前望佳景多”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前方美景的期待和欣赏。最后,“倚筇聊此暂”则传达了作者暂时停留、享受此刻宁静的心境。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体现了文同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受和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磴抱城回”:石阶环绕着城墙回旋,形象地描绘了园池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 “入竹见虚槛”:进入竹林后,看到空旷的栏杆,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空旷的氛围。
- “前望佳景多”:向前望去,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欣赏和期待。
- “倚筇聊此暂”:作者倚着竹杖,暂时停留在此,传达了一种暂时停留、享受此刻宁静的心境。
修辞手法:
- 比喻:“石磴抱城回”中的“抱”字,形象地比喻了石阶环绕城墙的情景。
- 拟人:“入竹见虚槛”中的“见”字,赋予了竹林以人的感知能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欣赏自然美景和享受暂时停留的宁静。通过描绘园池的幽静和空旷,以及作者对美景的欣赏和期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暂时停留的愉悦心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磴:石阶,象征着园池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 竹林:象征着幽静和空旷。
- 虚槛:空旷的栏杆,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空旷的氛围。
- 佳景: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欣赏和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石磴”指的是什么? A. 石阶 B. 石头 C. 石桥 D. 石墙
-
诗中的“虚槛”是什么意思? A. 空旷的栏杆 B. 虚幻的门槛 C. 虚无的界限 D. 虚构的框架
-
诗中的“倚筇”是什么意思? A. 倚着竹杖 B. 倚着竹子 C. 倚着竹帘 D. 倚着竹椅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同样描绘了自然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欣赏和感悟。
- 王维《山居秋暝》: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惬意。
诗词对比:
- 文同的《守居园池杂题·涵虚亭》与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文同的诗更注重对幽静空旷氛围的营造,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文同诗集》:收录了文同的全部诗作,是研究文同诗歌的重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