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邢惇夫秋怀十首》

时间: 2024-09-19 21:21:56

谢公蕴风流,诗作鲍照语。

丝虫萦草纸,笔力挟风雨。

万里投谏书,石交化豺虎。

世方用贤髦,先成泉下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谢公蕴风流,诗作鲍照语。
丝虫萦草纸,笔力挟风雨。
万里投谏书,石交化豺虎。
世方用贤髦,先成泉下土。

白话文翻译:

谢公的风流才华令人钦佩,他的诗作如同鲍照那样优美。
细丝虫缠绕着草纸,笔力如同风雨般猛烈。
即使千里之外寄送谏言,石头也能化为豺狼与虎豹。
当今世道在于选贤用能,然而先前的才子们却早已化作泉下之土。

注释:

  • 谢公:指谢安,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
  • 鲍照:南朝时期的诗人,以其词作而著名。
  • 丝虫:细小的虫子,可能指的是蚕。
  • 草纸:古代书写用的纸张。
  • 笔力:指写作的力量和气势。
  • 谏书:劝谏的书信。
  • 石交:比喻艰难的环境。
  • 贤髦:贤能之士。
  • 泉下土:指已逝去的人,化作土壤。

典故解析:

  • 鲍照:其诗作以豪放著称,常被后人引用作为诗歌才华的象征。
  • 谢公:代表了士人风范,强调文化与政治的结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歌以清新俊逸、意境深远著称,倡导“诗中有画”的理念。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黄庭坚中年时期,正值宋代文化繁荣之时,诗人感受到时代对人才的渴望与个人理想的无奈,表达了对历史名人的钦佩以及对现状的不满。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和邢惇夫秋怀十首》展现了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诗的开篇以谢公和鲍照为引,表明了诗人对才华横溢的士人的追怀与敬仰,传达出对文人风流的向往。接着,诗中的“丝虫萦草纸”形象地描绘了创作的艰辛与执着,显示出诗人对写作的热情与坚持。通过“万里投谏书,石交化豺虎”,诗人将谏言寄托于远方,隐喻了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也要勇敢发声的决心。结尾处提到的“世方用贤髦,先成泉下土”,则是一种对人才被埋没的无奈与惋惜,反映了诗人在历史长河中对个人价值的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表现出黄庭坚对文学、历史与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谢公蕴风流,诗作鲍照语:表达对历史名人的敬仰。
    • 丝虫萦草纸,笔力挟风雨:形象描绘写作过程的艰辛与力量。
    • 万里投谏书,石交化豺虎:隐喻谏言的重要性,勇敢表达。
    • 世方用贤髦,先成泉下土:对时代对人才的渴求与对已逝之人的惋惜。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丝虫”比喻写作的细致和艰辛。
    • 拟人:将笔力形容为“挟风雨”,增强了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称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围绕对才子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思考展开,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个人价值的追寻。

意象分析:

  • 风流:象征才华与气质,反映出士人的理想与追求。
  • 草纸:代表创作的媒介,隐含着文化的传承。
  • 豺虎:象征险恶的政治环境,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警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谢公的风流才华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A. 鲍照
    B. 谢安
    C. 王维
    D. 李白

  2. 诗中“万里投谏书”中的“投谏书”指的是什么? A. 书信
    B. 诗作
    C. 文章
    D. 评论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历史名人的追怀
    C. 对个人价值的反思
    D. 对爱情的向往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黄庭坚 vs. 李白:两位诗人在风格上各有千秋,黄庭坚偏向于清新细腻,而李白则更加豪放激昂。
  • 对比作品:黄庭坚的《秋怀》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但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黄庭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