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雨》

时间: 2025-01-01 17:28:16

梅子黄初遍,秧针绿未抽。

若无三日雨,那复一年秋。

薄晚看天意,今宵破客愁。

不眠听竹树,还有好音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悯雨
梅子黄初遍,秧针绿未抽。
若无三日雨,那复一年秋。
薄晚看天意,今宵破客愁。
不眠听竹树,还有好音不。

白话文翻译:

梅子刚刚开始黄,稻秧的嫩芽还没长出。
如果没有三天的雨水,怎么会有丰收的秋天呢?
黄昏时分看天的变化,今晚我心中的忧愁也随之破裂。
辗转难眠,听着竹林和树木的声音,还有美好的音韵吗?

注释:

  • 梅子:指梅子树的果实,成熟时呈黄色,象征着初夏的来临。
  • 秧针:稻秧的幼苗,形状细长,表示春天时农田的生机。
  • 三日雨:暗指春雨的重要性,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雨水。
  • 薄晚:指傍晚时分,天气渐凉,适合思考和观察。
  • 破客愁:破去心中的忧愁,"客"字暗含漂泊之意,表现诗人心境。
  • 不眠:指夜晚难以入睡,表现心绪不宁。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梅子”与“秧针”,体现了农田的生长,映射出农耕文化的深厚背景。诗中“若无三日雨”可理解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表达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以及对丰收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曾几,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与人情,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承载着农耕文化的时代,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变化以及生长周期的敏感与思考。

诗歌鉴赏:

《悯雨》是一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梅子和稻秧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的生机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诗人以梅子初黄、稻秧未抽的景象,表达了对春雨的渴望与期待,显示出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细致观察。

“若无三日雨,那复一年秋”一句,深刻道出了雨水在农耕中的重要性,雨水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丰收的前提,折射了人们对自然的依赖和对生活的期盼。这种对自然的感悟,既是对生活的尊重,也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接下来的“薄晚看天意”,转向诗人内心的感受,黄昏时分,天色渐变,似乎暗示着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化。最后一句“不眠听竹树,还有好音不”,更是升华了情感,将自然中的美好音声与内心的惆怅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受到一种细腻的哲思和深沉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梅子黄初遍”:描绘梅子果实的成熟,暗示季节的变化。
  2. “秧针绿未抽”:稻秧还未长出,象征着农田的希望与期待。
  3. “若无三日雨”:强调雨水的重要性,表达人们对丰收的渴望。
  4. “那复一年秋”:若没有雨水,如何能有丰收的秋天,表现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5. “薄晚看天意”:黄昏时分,诗人观察天气变化,思考未来。
  6. “今宵破客愁”:夜晚的忧愁因自然的变化而有所减轻。
  7. “不眠听竹树”:夜深人静,诗人聆听自然的声音,思绪万千。
  8. “还有好音不”:问自然是否还有美好的音韵,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梅子黄初遍,秧针绿未抽”对称工整,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将自然的声音与人的情感连接,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诗歌整体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感悟与对农田生长的期待,结合个人情感,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

意象分析:

  • 梅子:象征着初夏的到来,也是亲切的乡村生活的象征。
  • 稻秧:代表着希望和未来的丰收,暗示着对生活的期盼。
  • 雨水:是自然循环中至关重要的元素,象征着滋润与生长。
  • 竹树:代表着自然的声音,象征着宁静与心灵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梅子”象征什么? A. 秋天
    B. 初夏
    C. 冬天

  2. 诗人为何强调“若无三日雨”? A. 表达对雨的厌倦
    B. 强调雨对丰收的重要性
    C. 说明天气变化

  3. “不眠听竹树”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A. 喜悦
    B. 惆怅
    C. 生气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曾几的《悯雨》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前者关注于农田的生长与自然的变化,后者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词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