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程伯禹尚书三首》

时间: 2024-09-19 21:48:13

昔在宣和日,雍容接俊游。

横经临璧沼,提椠上瀛洲。

去德俄千里,依仁复两州。

岂知垂老别,华屋落山丘。

意思解释

挽程伯禹尚书三首

原文展示

昔在宣和日,雍容接俊游。
横经临璧沼,提椠上瀛洲。
去德俄千里,依仁复两州。
岂知垂老别,华屋落山丘。

白话文翻译

在宣和年间,你风度翩翩,交游广泛。
我们曾一起游览临璧沼,手持竹杖游玩于瀛洲。
如今你远去千里,留我依恋于这两州。
谁曾想到,我们会在老去之际分别,华丽的屋舍已落于山丘。

注释

  • : 从前,过去的意思。
  • 宣和: 指的是宋仁宗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
  • 雍容: 形容人的气度从容优雅。
  • : 交往、交接。
  • 俊游: 指才俊之士之间的游玩交往。
  • 横经: 这里指横跨而过的意思。
  • 临璧沼: 临近璧沼的地方,璧沼是指水面如璧,形容水波荡漾。
  • 提椠: 提着竹杖。
  • 瀛洲: 传说中的海上仙岛,象征美好境地。
  • 去德: 离开品德高尚的人。
  • 依仁: 依附于仁德之士。
  • 岂知: 哪里知道。
  • 垂老别: 意思是临近老年时的离别。
  • 华屋: 华丽的房屋。
  • 落山丘: 形容房屋位于山丘之上。

典故解析

“宣和”是指宋仁宗时期,文化繁荣,士人交游频繁。诗中提到的“瀛洲”常用来比喻理想中的美好境界,而“华屋”则象征着名利与地位,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昔日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离别的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字子文,号白云,北宋时期的诗人,曾任职于地方官,因其诗风清新、意境深远而受到后世的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为了悼念程伯禹,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程伯禹为人仁德,诗中多次提及的“德”“仁”正是对他人品的高度评价。

诗歌鉴赏

《挽程伯禹尚书三首》是曾几为悼念朋友而作,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怀念之情。诗的开头回忆了与程伯禹的欢愉时光,展现了当时的友谊如何丰盈而美好。在“去德俄千里,依仁复两州”中,诗人感叹友人离去的孤独与无奈,体现了对人情的深刻理解。最后两句则是对老年离别的感慨,华丽的房屋和山丘的意象结合,形成了对人生无常的哲思,既有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思考,令人深思。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在宣和日,雍容接俊游: 追忆昔日与友人欢聚的情景,描绘出那时的优雅与从容。
  • 横经临璧沼,提椠上瀛洲: 描述了游玩的场景,突显了友谊的美好与轻松。
  • 去德俄千里,依仁复两州: 表达对友人离去的无奈与思念,留下对仁德之士的追忆。
  • 岂知垂老别,华屋落山丘: 结尾感慨老去时的分离,对往日华丽时光的怀念,反衬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去德俄千里,依仁复两州”,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 “华屋落山丘”用房屋的落差比喻人生的起伏,富有哲理性。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怀念友人,抒发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对真挚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离别的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宣和: 象征着繁荣与美好的过往。
  • 雍容: 代表着优雅气度,是对友人的赞美。
  • 瀛洲: 传达出理想中的美好境界。
  • 华屋: 寓意名利与地位,反映出人情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宣和”指的是哪个朝代的时期?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2. “岂知垂老别”中的“垂老”指的是什么?

    • A. 年轻
    • B. 老年
    • C. 中年
  3. 诗中提到的“临璧沼”象征什么?

    • A. 美好的时光
    • B. 友情的深厚
    • C. 理想的境界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赠花卿》
  • 李白《赠友人》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赠花卿》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友人的怀念,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聚焦于对友情的珍视与赞美,而曾几的诗则在怀念中多了一份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