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巾山广轩次韩无咎韵》
时间: 2025-01-01 18:16:00意思解释
题巾山广轩次韩无咎韵
作者: 曾几 〔宋代〕
原文展示:
铃斋偪仄未销忧,
暇日聊为帢帻游。
乔木中间藏古寺,
篮舆直上得名流。
岂无云水连孤屿,
亦有山林望一州。
后日玉霄峰顶去,
忆经行处为回头。
白话文翻译:
在铃斋幽静的环境中,心中的忧虑尚未消散,
闲暇的日子里,随意游览巾山。
高大的乔木间隐藏着古老的寺庙,
坐着轿子直上山顶,见到了名士。
难道没有云水连接着孤岛吗?
同样有山林可观望一方土地。
后日我将去玉霄峰顶,
回忆行走的地方不禁回头。
注释:
字词注释:
- 铃斋:诗人所居之处,意指清静、幽雅的环境。
- 帢帻:指一种帽子或头巾,代表游玩的轻松。
- 篮舆:一种轿子,用于乘坐的交通工具。
- 玉霄峰:指高耸入云的山峰,象征高远与超脱。
典故解析:
- 古寺:古寺在中国诗歌中常象征着宁静与超脱,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或道教文化的向往。
- 名流:指文人雅士,代表社会中受尊重、有才华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见长,常表达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览巾山时,表达了他在幽静环境中游玩的愉悦心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古寺和高峰的敬仰。诗中的景物描写与内心情感交融,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名流的仰慕。
诗歌鉴赏:
这首《题巾山广轩次韩无咎韵》展现了曾几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他内心的忧愁与宁静的交织。开篇“铃斋偪仄未销忧”,即点明了诗人的心情,尽管身处幽静之地,忧虑却未曾消散,这引发读者的共鸣。接下来的景物描写生动而细腻,诗人通过“暇日聊为帢帻游”传达出一种悠闲而自在的生活态度。
在“乔木中间藏古寺”中,古寺的隐秘与清幽,映射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切向往。随后的“篮舆直上得名流”,则暗示了诗人与名流的交往,表现出一种对才子佳人的向往与尊重。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将内心的忧虑与外部的美景相互映衬,最终在“忆经行处为回头”中达到情感的高潮,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期许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感伤而充满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铃斋偪仄未销忧:在幽静的铃斋中,心中的忧虑仍未消散。
- 暇日聊为帢帻游:闲暇之日,随意游玩,享受轻松的氛围。
- 乔木中间藏古寺:高大的树木之间隐秘着一座古老的寺庙,增添了神秘感。
- 篮舆直上得名流:乘坐轿子直上山顶,见到有名的人物,表现出对文化的追求。
- 岂无云水连孤屿:难道没有云水连接着孤独的小岛吗?引发对自然的思考。
- 亦有山林望一州:同样可以在山林中眺望一方土地,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 后日玉霄峰顶去:将来有一天,我会去玉霄峰的顶端。
- 忆经行处为回头:回忆起曾经走过的地方,不禁回头,流露出对往事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铃斋”、“古寺”等意象比喻心灵的宁静。
- 对仗:如“山林望一州”与“云水连孤屿”,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多次使用“亦有”、“岂无”构建了对自然景物的多元化表现。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名士的向往,内心的忧虑与外界美景的冲突,以及对往昔的怀念,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铃斋:象征宁静的内心世界。
- 古寺:代表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 玉霄峰:象征理想的高度和追求。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出自然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铃斋偪仄未销忧”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快乐
- B. 忧虑
- C. 激动
答案:B
-
“岂无云水连孤屿”中“孤屿”意指什么?
- A. 孤独的心境
- B. 孤立的岛屿
- C. 远离世俗的生活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篮舆”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交通工具
- B. 一种食物
- C. 一种乐器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月下独酌》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与《题巾山广轩次韩无咎韵》均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登高》更加强调人生的悲凉与壮志未酬,而曾几的这首诗则更多地表现了闲适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诗词鉴赏指南》
通过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