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之普回乡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1 09:39:33

静重元公暂养高,泉亭何必学劳劳。

一天国老希梁栋,五邑门生遍李桃。

立起百年河内泽,来梳八月广陵涛。

阳春无不通民隐,卧辙讴歌满乐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静重元公暂养高,泉亭何必学劳劳。
一天国老希梁栋,五邑门生遍李桃。
立起百年河内泽,来梳八月广陵涛。
阳春无不通民隐,卧辙讴歌满乐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元公的人,他在静谧的环境中暂时养性,泉水边的亭子何必去模仿那种忙碌的生活呢?我希望今天的国老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五邑的学子在李桃之地都能出类拔萃。百年间河内的水泽已经形成,八月的潮涌在广陵的海边流淌。阳春时节没有不穿透民间的隐秘,卧在车辙里的歌声在快乐的郊外回荡。

注释:

  • 静重:安静、静谧的状态。
  • 元公:指某位尊贵的长者或官员。
  • 泉亭:泉水旁的亭子,象征清幽的环境。
  • 国老:国家的老臣,意指有经验的人。
  • 梁栋:比喻国家的重要支柱。
  • 五邑:指五个地方,通常指一个地区的文人学子。
  • 李桃:指美好的事物,可能隐喻希望和繁荣。
  • 河内泽:指历史上著名的河流和湿地。
  • 广陵涛:广陵是古地名,涛指海浪,象征自然景观的壮丽。
  • 阳春:春天的阳光,象征生机与希望。
  • 卧辙:卧在车辙上的人,隐喻安闲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施元征,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具有一定的哲思。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元公的描绘,表达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栋梁的期待,反映了诗人在动荡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一种宁静的意境为背景,通过对元公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静重元公暂养高”将读者带入一个优雅和谐的环境中,仿佛可以听到泉水的潺潺声,感受到春日的暖意。诗中反复提及的“泉亭”、“阳春”,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诗人心中理想生活的象征。

接下来的句子“国老希梁栋,五邑门生遍李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栋梁和人才的期待,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诗中所提到的“百年河内泽”和“八月广陵涛”则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历史的积淀,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体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静重元公暂养高:描绘元公在宁静中享受高雅生活。
  • 泉亭何必学劳劳:质疑忙碌的生活方式,强调闲适与安宁。
  • 一天国老希梁栋:希望国家有德才兼备的人才。
  • 五邑门生遍李桃:期盼五邑的学子都有出色的表现。
  • 立起百年河内泽:历史的积淀与河流的变迁。
  • 来梳八月广陵涛:自然景色的描绘,景与情相融。
  • 阳春无不通民隐:春天的温暖连通民众的生活。
  • 卧辙讴歌满乐郊:卧在车辙中,享受生活的安逸与快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国老”比作国家的栋梁,增强了诗意的表现。
  • 对仗:如“立起百年河内泽,来梳八月广陵涛”,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阳春描绘成能够“通民隐”,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安逸生活的向往、对人才的期待和对历史的感慨,体现了高远的理想与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意象分析:

  • 泉亭:象征清幽、安静的环境。
  • 国老:代表智慧与经验的长者。
  • 李桃:象征繁荣与希望。
  • 广陵涛:自然壮丽与历史传承的象征。
  • 阳春:代表生机与希望的季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国老”指的是: A. 古代的皇帝
    B. 国家重要的老臣
    C. 诗人的朋友
    D. 一种植物

  2. “泉亭何必学劳劳”表达了诗人对什么态度? A. 对忙碌生活的渴望
    B. 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C. 对战争的厌恶
    D. 对朋友的怀念

  3. “阳春无不通民隐”中的“隐”指的是: A. 隐藏
    B. 幽静
    C. 隐私
    D. 隐忧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豪放相比,施元征的诗更显细腻与优雅;李白描绘的是激情与豪情,而施元征则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施元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