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短短溪桥波一曲,
野外风光静如沐。
人家半住竹林中,
风起家家闻戛玉。
随意看花村复村,
村前小坐石床温。
林深恐失来时路,
木杪遥山记一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乡村风光:小溪上的桥曲折蜿蜒,清澈的水波泛起涟漪;大自然的景色安静得如同沐浴在阳光中;村民的房屋半隐于竹林之中,微风吹来,似乎能听到每家每户的琵琶声;随意漫步于村庄之间,村前的石凳上坐着,感受到温暖;在深林中行走,害怕迷失方向,遥远的山顶上留有过去的痕迹。
注释
- 短短溪桥:指小巧的溪边桥梁。
- 波一曲:水波轻轻荡漾,形成波纹。
- 静如沐:形容环境宁静,仿佛沐浴在柔和的光线中。
- 半住:指房屋半隐于竹林中,给人一种隐秘之感。
- 戛玉:形容琵琶声清脆悦耳。
- 小坐:小憩、稍作停留。
- 木杪:指树梢,象征遥远的山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豫(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生于江南一带,擅长描绘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其作品常透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东宅》创作于顾豫隐居乡间之时,表现了他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诗中的意象体现了他对乡村风光的细腻观察与感悟。
诗歌鉴赏
《东宅》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的宁静与美丽。开头两句以“短短溪桥”和“波一曲”引入,读者仿佛能看到小溪旁的桥梁,听到水波荡漾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随后的“人家半住竹林中”则将目光转向村庄,村民的生活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中“风起家家闻戛玉”一句,巧妙地将自然与人文结合,温柔的风声伴随着琵琶的悠扬,给人以宁静而美好的意境。接下来的“随意看花村复村”中,诗人展现了悠闲的生活态度,暗示着对自由和随性的向往。
最后两句“林深恐失来时路,木杪遥山记一痕”,则饱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深林的幽深让人感到迷失,而遥远的山顶却似乎在提醒着诗人曾经的经历与记忆,这种对过往的追忆增添了作品的深度。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短短溪桥波一曲:描写小溪旁的桥,水波轻轻荡漾,表现出一种柔和的自然景象。
- 野外风光静如沐:形容乡村的景色宁静如沐浴在阳光中,营造出一种舒适的氛围。
- 人家半住竹林中:村民的房屋半隐于竹林,表现出乡村生活的隐秘与自然的融合。
- 风起家家闻戛玉:微风中传来的琵琶声,体现了生活的文化气息。
- 随意看花村复村:随意走在村庄之间,展现了悠闲自在的生活情景。
- 村前小坐石床温:在村前的石床上小坐,感受阳光的温暖,表达对生活的满足。
- 林深恐失来时路:在深林中行走,生怕迷失方向,暗示对时间流逝的担忧。
- 木杪遥山记一痕:遥远的山顶上留有过去的记忆,唤起对过往的追忆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波一曲”“静如沐”将自然景象与心境结合,增强诗意。
- 对仗:如“人家半住竹林中,风起家家闻戛玉”,展现了音韵和谐。
- 拟人:如“风起”赋予风以生命,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图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桥:象征着通往宁静和自然的道路。
- 竹林:代表着隐秘与自然的融合,体现了乡村的静谧。
- 戛玉:象征文化生活中的美好与雅致。
- 石床:代表乡村生活的简单与舒适。
- 遥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过往的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顾豫
B. 李白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人家半住竹林中”描述了什么景象? A. 繁华的城市
B. 隐秘的乡村生活
C. 热闹的集市
D. 风景如画的山川 -
诗中“林深恐失来时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迷茫
B. 对时间的珍惜
C. 对自然的热爱
D.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王维
- 《静夜思》 李白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姐来》 孟浩然
诗词对比
- 《山中杂诗》:同样描绘自然风光,但更侧重于山的壮丽与孤独感。
- 《静夜思》:虽主题不同,但也表达了对过往的思念与感慨,展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顾豫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