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当湖道中
彭孙遹 〔清代〕
夕眺高楼上,林晖竟日清。
独山秋戍冷,三泖暮潮生。
渔火中流见,鸥波永夜明。
兰桡须小住,烟月正多情。
白话文翻译
在黄昏时分,我站在高楼上远望,树木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清明。孤独的山峦在秋天的守望中显得寒冷,三条湖泊的潮水在傍晚悄然升起。渔船上的灯火在水中流动,海鸥在波涛中飞翔,夜晚显得格外明亮。小船需要停下来,烟雾与月光交织,正是多情的时刻。
注释
- 夕眺:傍晚时分的远望。
- 高楼:指高耸的建筑,意指观察的视点。
- 林晖:树林的光辉,形容阳光洒于树木之上。
- 独山:指孤零零的山,表现出一种孤寂感。
- 秋戍:秋天的戍守,意指秋天的凉意和孤独。
- 三泖:指三条湖泊,泖为湖泊之意。
- 渔火:指渔船上点燃的灯火。
- 鸥波:海鸥在波浪中的身影,表现出海的生机。
- 兰桡:小舟,兰色的桨。
- 烟月:烟雾与月光交融的景象。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描绘的自然景象和情感氛围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反映了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在自然中感悟人生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彭孙遹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而闻名。他的作品多体现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游历山水、吟咏自然的风气盛行。诗中描绘的秋日景象和渔火之夜,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当湖道中》是一首描绘秋日傍晚自然景色的诗,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高楼上俯瞰湖泊与山峦时的感受。诗中开篇“夕眺高楼上,林晖竟日清”便设定了一个高度和视角,诗人像是在观察自然的全景,清晰的光影让人感受到温暖而又宁静的氛围。
接下来的“独山秋戍冷,三泖暮潮生”则转向孤独的山和湖泊,表现出一种静谧和冷冽的秋意。诗人通过“秋戍”的描写,传达了秋天的萧瑟与孤独感,仿佛在提醒读者,秋天不仅是丰收的季节,也是思考与反思的时刻。
“渔火中流见,鸥波永夜明”一句则将意境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渔火与鸥波的结合,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无尽的夜晚。这里的“永夜明”让人感受到在黑暗之中依然闪烁的希望与温暖。
最后一句“兰桡须小住,烟月正多情”,以小舟停泊为结尾,既是对宁静的渴望,也是对烟月浸染下的情感的抒发。整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象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悠闲与思绪,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夕眺高楼上:夕阳下,从高处向远方眺望。
- 林晖竟日清:树林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清晰明亮。
- 独山秋戍冷:孤独的山在秋天的守望中显得冷清。
- 三泖暮潮生:三条湖泊的潮水在黄昏悄然升起。
- 渔火中流见:渔船上的灯火在水中闪烁可见。
- 鸥波永夜明:海鸥在波浪间飞翔,夜晚显得格外明亮。
- 兰桡须小住:小船需要暂时停泊。
- 烟月正多情:烟雾与月光交融的时刻,正是多情的时光。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夕眺高楼上,林晖竟日清”。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相结合,表现诗人的心境。
- 拟人: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使得景物更具人性化。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傍晚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透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夕阳:象征着一天的结束,隐喻生命的短暂。
- 高楼:代表着人类的文明与成就,亦可视为观察的视角。
- 孤山:象征孤独与寂寞。
- 渔火:象征生活的希望与温暖。
- 鸥波:象征自然的生机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夕眺高楼上”所表达的是哪个时刻?
- A) 早晨
- B) 正午
- C) 黄昏
- D) 深夜
-
“兰桡须小住”中的“兰桡”指的是什么?
- A) 小舟
- B) 大船
- C) 渔网
- D) 船桨
-
诗中表现秋天的词语是?
- A) 春暖
- B) 独山秋戍冷
- C) 夏日炎炎
- D) 冬雪皑皑
答案:
- C) 黄昏
- A) 小舟
- B) 独山秋戍冷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彭孙遹的《当湖道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彭孙遹的诗更注重情感的抒发,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孤独与思索;而王维则通过简练的笔触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