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双燕 咏镜中美人影和沈凤于》
时间: 2025-01-04 11:57: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鸿秋水,谁移向深闺,偷近蛾绿。
空明不定,绰约伴人幽独。
临就崔徽别幅。又浅笑轻颦相瞩。
何人解识倾城,自赏容辉金屋。
掠削云鬟妆束。问就里芳心,可同千曲。
离魂初觉,娇晕枕痕红足。
小阁朝来新沐。瞥收却巫峰六六。
怕是清冷圆冰,一掷黄金难赎。
白话文翻译:
一只鸿雁飞过秋水,谁把它移向深闺?偷偷靠近那蛾眉般的绿影。
明亮的水面不定,轻盈的身影伴着人幽幽独处。
面对崔徽的画作,又轻轻一笑,微微皱眉相互注视。
谁能理解倾城之美,自赏容颜辉映金屋之内。
轻轻梳理云鬟的妆束,问她的芳心,是否可以共鸣千曲。
初醒的离魂,娇艳的脸上留下枕痕的红印。
小阁清晨来时沐浴过,轻轻一瞥收起那巫峰的云影。
怕是那清冷如冰的圆月,一掷黄金也难以赎回。
注释:
- 鸿秋水:鸿雁与秋水,象征孤独与远离。
- 深闺:指闺房,暗指女子的隐秘处所。
- 蛾绿:形容女子的妆容,如同蛾眉般柔美。
- 崔徽:指崔徽的画像,寓意美好。
- 倾城:形容女子十分美丽,足以倾倒城池。
- 云鬟妆束:形容女子的发髻如云般柔美。
- 离魂:离开身体的灵魂,表示思念或情感的波动。
- 巫峰:山名,暗指神秘、不可捉摸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贞吉(生于清代),以诗词见长,是当时著名的女诗人。其作品多描写女性的情感和生活,风格细腻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代,正是封建社会女性地位较低的时期,诗中透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女性情感的细腻描绘。
诗歌鉴赏:
《双双燕》以清新婉约的风格,描绘了一位美人在镜中自赏的情景,展现了她的孤独与美丽。诗的开头以“鸿秋水”引入,营造出一种淡淡的秋意和孤独感,接着以“深闺”描绘女子的隐秘与优雅。诗中“谁能理解倾城”表达了对她美丽的自赏与他人的无知,透出一种无奈与自得。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与美丽的外表之间的矛盾。诗人通过对美人容颜、心情的细腻刻画,将人们带入一个充满情感的空间。尤其是“娇晕枕痕红足”,生动地描绘了女子在梦中醒来后的恍惚与美丽,使人感受到一种青春的脆弱与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鸿秋水:象征孤独,鸿雁在水面飞过,暗示着感伤。
- 谁移向深闺:问谁将鸿雁引至自己的闺房,表现对隐秘之美的渴望。
- 偷近蛾绿:形容女子的妆容如蛾眉般轻盈。
- 空明不定:水面明亮却不稳定,象征女子内心的动荡。
- 绰约伴人幽独:细腻的描写女子的优雅与孤独。
- 临就崔徽别幅:提到美人对名画的艳羡。
- 何人解识倾城:自得其乐,但又感到孤独。
- 掠削云鬟妆束:描绘女子梳理发髻的细致。
- 问就里芳心:询问她的内心情感。
- 离魂初觉:表明对过去情感的回忆与思念。
- 娇晕枕痕红足:描绘梦醒时的娇羞模样。
- 小阁朝来新沐:清晨的小阁,带来新鲜的气息。
- 瞥收却巫峰六六:隐喻女子对美丽的追求。
- 怕是清冷圆冰:隐喻对美丽的渴望几乎难以实现。
修辞手法:
- 比喻:“鸿秋水”比喻孤独的情感。
- 拟人:“问就里芳心”,赋予情感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美丽的描绘和女子内心的思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孤独感的感慨,反映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情感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鸿雁:象征孤独与思念。
- 深闺:隐秘与美好的结合,展现女性的内心世界。
- 蛾绿:美丽的妆容,象征女性的柔美。
- 云鬟:优雅的发型,代表女性的美丽与精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深闺”指什么? A. 男子房间
B. 女子房间
C. 公共场所
答案:B -
“何人解识倾城”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自得
B. 孤独
C. 痛苦
答案:A -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以上皆是
答案: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诗词对比:
- 曹贞吉与李清照作品的共同点在于对女性情感的细腻描绘,但前者更多表现孤独之美,后者则更强调情感的波动与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曹贞吉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双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