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筠州张录事》

时间: 2025-01-01 20:42:27

每到友朋相会地,未尝一日不思君。

小诗曾托乡僧寄,善政因逢故客闻。

山上仙踪丹鼎在,郭边溪色市桥分。

公余若起吟游兴,游处多应儿白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筠州张录事

每到友朋相会地,未尝一日不思君。
小诗曾托乡僧寄,善政因逢故客闻。
山上仙踪丹鼎在,郭边溪色市桥分。
公余若起吟游兴,游处多应儿白云。

白话文翻译:

每当与朋友相聚的时候,我总是一天也不曾忘记你。
我曾将这首小诗托付给乡里的僧人寄给你,因为好政事常常让老朋友听说。
山上的仙人踪迹和丹鼎仍在,城郭旁的溪水和市桥分开。
如果有闲暇的时候想去吟诗游玩,游览的地方多半是白云环绕的地方。

注释:

  • 友朋:朋友和同伴。
  • 未尝一日不思君:没有一天不想念你。
  • 乡僧:乡里的僧人,这里指的是托人寄信的人。
  • 善政:良好的政治治理。
  • 仙踪:指山中隐士或神仙的足迹。
  • 丹鼎:传说中炼丹的器具。
  • 郭边:城郭的边缘。
  • 儿白云:指白云,形容悠闲自在的游览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翁卷(约 1020 - 1079),字子云,号山人,南宋诗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意境清新,语言优美,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翁卷与张录事相交的时期,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心,反映了当时士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对山水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寄筠州张录事》是一首充满思念与自然意境的诗。诗中,翁卷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他对远方朋友的深切思念,表达了那种“每到友朋相会地,未尝一日不思君”的情感,展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诗中提到的“乡僧”寄信,显示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也暗示了当时通信的不便。随着诗的推进,翁卷描绘了山上仙人的踪迹和市桥边的溪水,展现出自然景色的幽美与恬静,反映了他对山水的热爱与向往。最后两句更是表达了他在闲暇时游览的愿望,渴望与白云为伴,体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由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每到友朋相会地,未尝一日不思君:表达了在朋友相聚的快乐之余,仍不忘远方的朋友,充满思念和牵挂。
  • 小诗曾托乡僧寄,善政因逢故客闻:说明自己写的诗托乡里的僧人寄给朋友,同时提到良好的政事常常让旧友听说,显示出对朋友近况的关心。
  • 山上仙踪丹鼎在,郭边溪色市桥分: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仙踪和丹鼎代表着诗人的理想和追求,溪水与市桥则表现了人间的生活气息。
  • 公余若起吟游兴,游处多应儿白云:表达了在闲暇之余想要吟诗游玩的愿望,寓意着自在与快乐。

修辞手法:

  • 对仗:使用对仗手法,如“善政因逢故客闻”与“山上仙踪丹鼎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思念比作日常的生活,增强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诗歌整体传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悠闲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友朋: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和关怀。
  • :代表自然和理想的追求。
  • 白云:象征着自由与悠闲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所提到的“乡僧”指的是哪个角色? A. 朋友
    B. 僧人
    C. 政客
    D. 学者

  2. 诗中提到的“丹鼎”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神仙的炼丹
    C. 美食
    D. 城市

  3. 诗人希望在闲暇时游览的地方有哪个意象? A. 白云
    B. 大海
    C. 高山
    D. 田野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翁卷的这首诗则更突出友谊与思念的情感,二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翁卷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