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舒女庙》

时间: 2025-01-04 10:03:24

山乐来迎去不言,庙前高柳水禽喧。

绮罗无色雨侵帐,

珠翠有声风绕幡。

妆镜尚疑山月满,寝屏犹认野花繁。

孤舟梦断行云散,何限离心寄晓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舒女庙
作者:许浑 〔唐代〕

山乐来迎去不言,
庙前高柳水禽喧。
绮罗无色雨侵帐,
珠翠有声风绕幡。
妆镜尚疑山月满,
寝屏犹认野花繁。
孤舟梦断行云散,
何限离心寄晓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忧伤的场景。山中的乐音不言而喻,庙前高大的柳树下,水禽的鸣叫声络绎不绝。绮丽的帐子被细雨侵袭,风中传来珠翠的声响,佛幡随风摇曳。妆镜中映出的光景让人怀疑是满月,寝室屏风上的花草图案依稀可辨。孤舟的梦境已然破灭,行云已散,心中的离愁何以寄托,只能寄托于早晨的猿鸣。

注释

  • 绮罗:精美的织物,指华丽的帐幕。
  • 珠翠:珠宝和翠玉的总称,这里指装饰品。
  • 妆镜:化妆用的镜子,反映了女性的生活。
  • 寝屏:寝室的屏风,通常上有画或花纹。
  • 孤舟梦断:比喻孤独无依,梦境破灭。
  • 离心:指离别之情,心中忧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浑,字允和,号景山,唐代诗人,生于开元年间,卒年不详。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绘山水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迁之际,诗人可能在游历中经过一座庙宇,因而产生了感慨。诗中展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对离别的感伤。

诗歌鉴赏

《题舒女庙》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作,通过描绘庙前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的开头以“山乐来迎去不言”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山中音乐似乎在欢迎又在告别,暗示着生活的流逝。接着,通过“庙前高柳水禽喧”的描写,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人间生活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在细腻的描写中,“绮罗无色雨侵帐,珠翠有声风绕幡”展现了庙宇内外的生动场景,雨水打湿了华丽的帐幕,而珠翠的声响则在风中轻轻荡漾,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此时,诗人用“妆镜尚疑山月满,寝屏犹认野花繁”来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仿佛在思念远方的人或事,借景生情,情景交融。

最后两句“孤舟梦断行云散,何限离心寄晓猿”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孤舟象征着孤独与失落,梦的破灭让诗人感受到生活的无奈,离心之痛化为清晨猿鸣的寄托,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怀念与思索。这首诗以清丽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乐来迎去不言:山中的乐音似乎在迎接和告别,象征着生活的流转。
  2. 庙前高柳水禽喧:庙前高大的柳树下,水禽的叫声此起彼伏,展现自然的生机。
  3. 绮罗无色雨侵帐:细雨打湿了华丽的帐幕,暗示生活中的无常与变幻。
  4. 珠翠有声风绕幡:风中珠翠的响声,增添了庙宇的神秘感和动感。
  5. 妆镜尚疑山月满:妆镜反射出的光影让人怀疑,似乎是满月的光辉。
  6. 寝屏犹认野花繁:寝室的屏风上,花草的图案依然鲜明,象征着美好的记忆。
  7. 孤舟梦断行云散:孤舟的梦已经断裂,行云也随之消散,表达了孤独与失落。
  8. 何限离心寄晓猿:离别的痛苦无尽无休,只能寄托在清晨的猿鸣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孤舟梦断”比喻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 拟人:“山乐来迎去不言”赋予山乐音以人的情感。
  • 对仗:全诗多处运用了对仗的修辞,如“绮罗无色”和“珠翠有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庙前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离别的感慨。诗中的意象交织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反映了唐代人对生活的深思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乐:象征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 高柳:代表生命的繁茂与长久。
  • 绮罗:象征华丽的生活与追求。
  • 孤舟:象征孤独与无依无靠。
  • 晓猿:寄托离愁,象征思念与哀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面哪一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
    A. 山乐来迎去不言
    B. 孤舟梦断行云散
    C. 妆镜尚疑山月满
    D. 庙前高柳水禽喧

  2. “绮罗无色”中的“绮罗”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食物
    C. 一种织物
    D. 一种乐器

  3. 诗中提到的“珠翠”代表什么?
    A. 自然风光
    B. 珠宝和翠玉
    C. 人物形象
    D. 诗人的心情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以自然景色表达内心情感。
  • 李白《夜泊牛津》:描写孤独与思念的诗作。

诗词对比

  • 许浑的《题舒女庙》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通过自然景色反映内心情感,但许浑更突出离愁,而王维则偏向于宁静的心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