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使君小子孝廉登科归省
司空曙 〔唐代〕
年少通经学,登科尚佩觿。
张冯本名士,蔡廓是佳儿。
鞍马临岐路,龙钟对别离。
寄书胡太守,请与故人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轻的学子王使君,他年少便通晓经学,考取了功名,佩带着科举的翎饰。张冯和蔡廓都是名士、优秀人才。正当他骑马临近离别之际,感受到别离的惆怅。诗人寄书给胡太守,希望他能告知老朋友王使君的行踪。
注释:
- 年少通经学:年轻时便学习经书,懂得古代经典。
- 登科尚佩觿:考取功名,佩戴科举的翎饰。
- 张冯本名士:张冯是当时的名士。
- 蔡廓是佳儿:蔡廓也是优秀的人才。
- 鞍马临岐路:骑马在岐路上,即将离别。
- 龙钟对别离:龙钟意指老态,感叹离别的惆怅。
- 寄书胡太守:写信给胡太守,恳请他转告老朋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空曙,唐代诗人,字子云,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及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使君考取功名归省之际,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情谊,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前途的向往与对友人的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年轻学子的祝贺以及对离别的感慨。开篇两句,既指出了王使君的聪慧与成就,又通过“尚佩觿”的细节,强调了考取功名的荣耀。接着提到“张冯”和“蔡廓”,不仅是对王使君的赞美,更是对当时士人群体的认可,体现了诗人对同道中人的敬重。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离别的情感,骑马在岐路上,显现出一种即将分离的忧伤。通过“龙钟对别离”,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惜。最后,寄书给胡太守的举动,既是表达关心,也是希望能保持联系,体现出深厚的友谊。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细腻,通过对王使君和士人群体的描绘,展现了唐代士人的理想与追求,既有对未来的期待,又有对友谊的珍视,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王使君的才华,表明其年轻时就已通晓经典。
- 第二联:提到张冯和蔡廓,强调他们的名声与才能。
- 第三联:描述离别的场景,展现离愁别绪。
- 第四联:寄书的方式表达对旧友的思念和牵挂。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佩觿”比喻科举的荣誉,增强诗意。
- 对仗:如“年少通经学,登科尚佩觿”,对仗工整,增强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年轻学子的祝贺与珍重友谊的情感,展现了士人在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情。
意象分析:
- 年少:象征着希望与未来,代表着年轻人的朝气与才华。
- 科举:象征着功名与成就,体现古代士人追求的理想。
- 离别:代表人生的无常,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对友谊的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张冯”是指什么样的人物? A. 平民
B. 名士
C. 商人
D. 农夫 -
“寄书胡太守”这一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愤怒
B. 思念
C. 喜悦
D. 悲伤 -
诗中“年少通经学”意思是: A. 年龄大了
B. 学习古书的年轻人
C. 不会读书
D. 年龄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科后》 〔杜甫〕:同样围绕士人的成就与人生。
- 《春望》 〔杜甫〕: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对家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司空曙的《送王使君小子孝廉登科归省》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展现出士人对理想与友情的思考,但后者更强调壮志未酬的豪情,前者则注重对个人成就和友谊的珍惜,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选》
- 《司空曙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