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日双流静,西看蜀国春。
桐花能乳鸟,竹节竞祠神。
蹇步徒相望,先鞭不可亲。
知从江仆射,登榻更何人。
白话文翻译:
白天的阳光静静地流淌,向西望去是蜀国的春天。
桐花盛开,能吸引小鸟,竹节争相装点神祠。
蹒跚的步伐徒然相望,前面的马鞭无法亲近。
知道从江边的仆射(指江边的朋友)回去,登上高台的又有谁呢?
注释:
- 白日:明亮的白天。
- 双流:两条河流,形容光线明亮。
- 蜀国:指今四川地区,以美丽的自然风光著称。
- 桐花:指桐树的花,象征春天的生机。
- 竹节:竹子的节,形象化地表现出竹子的生长。
- 蹇步:步履蹒跚的样子,形容行走不便。
- 江仆射:指在江边的朋友,仆射是古代的官名,这里指代朋友。
典故解析:
“江仆射”可能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江南文人,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对往事的回忆。蜀国的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空曙,唐代诗人,字子长,号逸少,生于湖北,官至太宗时期的翰林学士。其诗风清新自然,作品多描绘田园风光,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送别友人柳震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眷恋和对蜀国美景的向往。
诗歌鉴赏:
《送柳震归蜀》是司空曙描写友人离别时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蜀国自然风光,表达了对友人柳震的依依不舍。这首诗在意象上构建了一个春暖花开的美好场景,白日和双流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桐花与小鸟的关系,展现出春天的生命力和活力,而竹节的描绘则增添了诗的层次感,使得整体画面更加生动。
诗中“蹇步徒相望”,写出了送别时的无奈与失落,暗示了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情感的隔阂。最后一句“知从江仆射,登榻更何人”,以提问的方式结尾,进一步深化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表达了对友人归去后的孤独感与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友谊的珍贵与人情的复杂,既有自然之美,又有深厚的人文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日双流静:描写晴朗的白天,阳光照耀,河水静静流淌,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西看蜀国春:向西望去,看到蜀国春天的美丽景象,反映出对故乡的思念。
- 桐花能乳鸟:春天桐花盛开,吸引了小鸟来栖息,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生机。
- 竹节竞祠神:竹子的节相互争辉,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氛围,象征着对神明的敬仰。
- 蹇步徒相望:行走艰难,彼此只能远远相望,表达了送别时的无奈。
- 先鞭不可亲:前面的马鞭无法相近,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暂时分离。
- 知从江仆射:提到江边的朋友,暗示了友人的归去。
- 登榻更何人:问谁还能与自己分享此刻的美好,流露出孤独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情结合,增强诗意。
- 对仗:如“白日双流”和“西看蜀国”,增强了韵律美。
- 拟人:将桐花与小鸟的关系拟人化,增强了生动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友人离别的主题,通过描绘蜀国的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不舍,反映了人情的复杂与难以言说的孤独感。
意象分析:
- 白日与双流:象征光明与宁静,渲染了春天的美好。
- 桐花与竹节:代表着生命与繁荣,表现了自然的生机。
- 蹇步与先鞭:象征着离别的无奈与距离的遥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蜀国”是指哪个地区?
- A. 今四川
- B. 今湖南
- C. 今广东
答案:A
-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主要是:
- A. 秋天的落叶
- B. 春天的花开
- C. 夏天的炎热
答案:B
-
“蹇步徒相望”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无奈与失落
- C. 兴奋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王之涣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司空曙的《送柳震归蜀》,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色,但前者更侧重于高远的壮阔,后者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与离别的惆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司空曙研究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