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汉夜昭皙,扶桑晓陆离。
发歌摐阳下,建羽朝夕池。
摐金浮水若,耸跸诏山祗。
一沾九霄露,藜藿终自知。
白话文翻译:
在明亮的夜空下,汉水显得清澈而明亮,东方的扶桑在晨曦中显得五彩斑斓。
我在阳光下放声歌唱,身披羽衣在朝夕的池塘旁徘徊。
金色的乐声在水面上荡漾,仿佛在山巅上召唤神灵。
沾染了九霄之上的露水,虽然我来自平凡的藜藿,却也能自知其身的价值。
注释:
- 清汉:指的是汉水,清亮的水面。
- 扶桑:传说中的东方神树,常用来形容日出、黎明。
- 发歌:高声歌唱。
- 摐:敲击声,指乐器的声音。
- 建羽:披上羽衣,指身着华丽的衣服。
- 耸跸:高耸的车辇,象征尊贵。
- 藜藿:指平常的草本植物,常用作比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约(441年-513年),字景仁,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曾任南朝宋的侍中,著名的诗人和词人,擅长五言诗和乐府,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
《侍游方山应诏诗》是沈约应命所作,可能是为了应对当时的文人聚会或朝廷的召唤。诗中结合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游览的喜悦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侍游方山应诏诗》以清新明亮的自然景象开篇,描绘了夜晚和晨曦的交替,营造出一种清幽而神秘的氛围。诗中用“清汉夜昭皙”形容夜晚的宁静、清澈,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体悟与感受。接着,诗人通过“发歌摐阳下”的描写,表达了在阳光下歌唱的快乐,暗含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建羽朝夕池”则展现出一种轻盈的意象,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梦幻的境界,诗人身披羽衣,似乎在与自然对话,向世人传达一种超脱的状态。接下来的“摐金浮水若”,用金色的声音在水面上荡漾,暗示着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最后一联“一沾九霄露,藜藿终自知”则是诗人自我的反思与哲思,尽管出身平凡,却在自然的沐浴中感受到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与自我认知。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汉夜昭皙:夜晚的汉水如同明镜一般清澈。
- 扶桑晓陆离:东方的扶桑在晨光中显得五彩斑斓。
- 发歌摐阳下:在阳光下高声歌唱,乐声清脆。
- 建羽朝夕池:披上华丽的羽衣,在池塘边徘徊。
- 摐金浮水若:金色的乐声在水面荡漾,仿佛召唤神明。
- 耸跸诏山祗:高耸的车辇展现出尊贵的气息。
- 一沾九霄露:沾染了九霄之上的露水。
- 藜藿终自知:虽然来自平凡的藜藿,却自知其身的价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夜晚的汉水比作明镜,以增强景象的清晰感。
- 拟人:乐声仿佛在水面上舞动,赋予了声音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语句工整。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知,通过对美好时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体现了自然与人心灵的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汉:象征纯洁与明亮。
- 扶桑:代表希望与新生。
- 金声:象征高贵与美好。
- 九霄露:引申为超脱与高远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清汉夜昭皙”描述的是什么?
- A. 夜空
- B. 汉水
- C. 太阳
- “发歌摐阳下”中的“摐”字是什么意思?
- A. 走
- B. 敲击
- C. 飞翔
- 诗中提到的“藜藿”象征着什么?
- A. 高贵
- B. 平凡
- C. 富裕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描绘自然与人情的和谐。
- 李白《庐山谣》:探讨自然美与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沈约的诗在意象上同样关注自然,但沈约更多体现了个人内心的情感,而王维则更倾向于静谧的外在景色,二者各有风格,展现了不同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