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 其二》

时间: 2025-01-06 04:56:35

发地多奇岭,干云非一状。

合沓共隐天,参差互相望。

郁律构丹巘,崚嶒起青嶂。

势随九疑高,气与三山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 其二
作者: 沈约 〔南北朝〕

发地多奇岭,干云非一状。
合沓共隐天,参差互相望。
郁律构丹巘,崚嶒起青嶂。
势随九疑高,气与三山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钟山的壮丽景色:山地上有许多奇特的山岭,云彩的形状各异。山峰错落有致,互相映衬,仿佛它们在共同隐藏在天空之中。郁郁葱葱的树林构成了红色的山峦,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山势如同九疑山那样高耸,气势与三山一样壮观。

注释

  • 发地:指山地的发源地。
  • 奇岭:奇特的山岭。
  • 干云:高耸入云的山峰。
  • 合沓:形状相合,重叠的样子。
  • 参差:高低不平,错落有致。
  • 郁律:茂盛的树木。
  • 丹巘:红色的山峦。
  • 崚嶒:形容山势高而险峻。
  • 九疑:古代传说中的高山,常用来形容极高的山。
  • 三山:指三座高大的山,象征着伟岸的气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约,字景仁,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生活在刘宋时期。他以诗歌、散文和评论闻名,尤其在五言诗方面成就卓著。他的作品风格清新、典雅,常常表现出一种深邃的哲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游览钟山时,受西阳王的启发。钟山因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势壮观的风景而闻名,是文人墨客常游之地。沈约在此诗中通过描写山水的壮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钟山的雄伟与壮丽。开头两句以“发地多奇岭,干云非一状”引入,生动地描绘出山的多样性和高耸入云的气势,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接着的“合沓共隐天,参差互相望”则描绘了山峰间的错落有致,仿佛它们在交流、互相欣赏,增添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后两句“郁律构丹巘,崚嶒起青嶂”更是将山的色彩与形态结合,描绘出绿林与红山的对比,展现了大自然的多样与和谐。“势随九疑高,气与三山壮”则通过引用典故,强调了钟山气势的磅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而富有韵律,意象鲜明,展现了沈约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与热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哲学思考,激发读者对宏伟山川的敬仰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发地多奇岭:山地的源头有很多奇特的山岭,揭示了钟山的地形特征。
  2. 干云非一状:高耸入云的山峰形状各异,表现出山的变化多端。
  3. 合沓共隐天:山峰相互重叠,共同在天空的背景中隐现,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
  4. 参差互相望:山的高低错落,彼此相望,生动展现山的立体感。
  5. 郁律构丹巘:茂密的树木构成了红色的山峦,色彩对比鲜明。
  6. 崚嶒起青嶂:形容山势险峻,突出钟山的雄伟。
  7. 势随九疑高:山势如同九疑山一样高耸,强调山的高度。
  8. 气与三山壮:气势与三山相比,展现了钟山的壮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钟山比作九疑与三山,突显其伟岸与气势。
  • 对仗:如“发地多奇岭,干云非一状”,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丹巘”和“青嶂”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丰富了诗的视觉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赞美自然的壮丽,表达对山水的敬仰与思考。通过对钟山的描绘,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对生命及其意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奇岭:象征着自然的奇妙与多样。
  • 干云:象征高度与崇高的精神追求。
  • 丹巘、青嶂:色彩的对比,象征自然的丰富与生机。
  • 九疑、三山:典故的引用,象征着古代文化的厚重与对伟岸景观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沈约生活在哪个时期?

    • A. 唐朝
    • B. 南北朝
    • C. 宋朝
  2. 诗中提到的“九疑”指的是:

    • A. 一种动物
    • B. 传说中的高山
    • C. 一种植物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对战争的反思
    • B. 对自然的赞美
    • C. 对人生的悲观

答案

  1. B. 南北朝
  2. B. 传说中的高山
  3. B. 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 by 王之涣
  • 《望庐山瀑布》 by 李白
  • 《山中杂诗》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同样描绘高山,但更侧重于视野的开阔与人生的哲理。
  • 《望庐山瀑布》:强调水的动感与山的静谧,形成对比,展现自然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北朝诗选》
  • 《沈约诗文集》
  • 《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