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

时间: 2025-01-06 04:38:49

连峰竟无已,积翠远微微。

寥戾野风急,芸黄秋草腓。

我来岁云暮,于此怅怀归。

霜雪方共下,宁止露沾衣。

待余两岐秀,去去掩柴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作者: 沈约 〔南北朝〕

连峰竟无已,积翠远微微。
寥戾野风急,芸黄秋草腓。
我来岁云暮,于此怅怀归。
霜雪方共下,宁止露沾衣。
待余两岐秀,去去掩柴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连绵的山峰无尽无休,远处的青翠似乎在微微摇曳。荒野的风急促而来,秋天的草木已经泛黄。我在这云淡风轻的季节,心中充满了对归乡的怅惘与思念。霜雪正在悄然降临,难以阻挡露水沾湿我的衣襟。静待着那两条岔路的秀美,我将悄然地关闭那扇柴门,独自踏上归途。

注释

  • 连峰:连绵的山峰。
  • 竟无已:无尽无休,形容山峰的延绵不断。
  • 寥戾:荒凉而孤寂的样子。
  • 芸黄:即秋草泛黄,指秋天的草木。
  • 霜雪方共下:霜雪正在降落。
  • 宁止:难以止住,阻挡不住。
  • 掩柴扉:关闭柴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约(441年-513年),字景倩,号阮亭,南朝宋人,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其诗词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留》写于南北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归乡的思念与感伤。这一时期,文人多以诗歌寄托个人情感,沈约在此首诗中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情感。

诗歌鉴赏

沈约的《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诗中所描绘的连峰、积翠与秋草,既是自然景观的写照,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开篇“连峰竟无已,积翠远微微”展现了山峦的连绵不绝,给人一种无尽的宽广感。而后面“寥戾野风急,芸黄秋草腓”则转向了秋天的萧瑟,风急草黄,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诗人在“我来岁云暮,于此怅怀归”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结合“霜雪方共下,宁止露沾衣”,让人感受到一丝惆怅与无奈。最后两句“待余两岐秀,去去掩柴扉”中,柴扉的关闭象征着回归的决心与对过去的告别,隐含着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与深厚的情感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归属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连峰竟无已:描绘山峰的连绵不绝,传达一种无尽的感觉。
  • 积翠远微微:远处的青翠在微微摇曳,给人以生动的视觉感受。
  • 寥戾野风急:孤寂的荒野中,狂风呼啸,增添了诗的孤寂感。
  • 芸黄秋草腓:秋天的草木泛黄,象征着季节的变迁与生命的衰败。
  • 我来岁云暮: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归乡的渴望。
  • 霜雪方共下:霜雪降临,象征着寒冷的到来与生命的无常。
  • 宁止露沾衣:难以阻挡露水沾湿衣衫,寓意对自然环境的无奈。
  • 待余两岐秀:期待着岔路的美好,可能暗示着未来的选择。
  • 去去掩柴扉:关闭柴门,象征着告别与归去的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无常。
  • 拟人:将自然现象拟人化,增强情感的感染力。
  • 对仗:在句式上形成对称,使诗歌具有音乐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归属感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峰:象征着永恒与坚定。
  • 秋草:代表着生命的消逝与时光的流逝。
  • 霜雪:隐喻着岁月的无情与自然的变幻。
  • 柴扉:象征着归家的希望与对过去的告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连峰竟无已”意思是:
    A. 山峰连绵不绝
    B. 山峰高耸入云
    C. 山峰孤立无援

  2. “霜雪方共下”中“霜雪”象征:
    A. 冬天的到来
    B. 时光的流逝
    C. 生命的繁盛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A. 对故乡的思念
    B. 对爱情的追求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留》都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静夜思》更侧重于对亲人的思念,而《留》则通过自然景象传达了对归属感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沈约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