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有女衣已穿,颜色犹自好。
无食未几时,呦呦哭荒草。
问之谁家女,低头未忍道。
前山欲黄昏,吾行不暇考。
白话文翻译:
有一个女孩已经穿上了衣服,颜色依然好看。
但她很久没有吃东西,呜呜的哭声在荒草中回荡。
我问她是哪家的女儿,她低下头不忍回答。
前山的黄昏将至,我已经来不及细问。
注释:
- 衣已穿:指的是女孩的衣服已经穿好。
- 颜色犹自好:形容衣服的颜色依旧鲜艳,暗含对女孩的赞美。
- 无食未几时:指她很久没有吃东西,说明她的困境。
- 呦呦哭荒草:呦呦是幼小动物的叫声,这里形容女孩的哭声,显得凄凉。
- 低头未忍道:女孩因羞愧或悲伤而低下头,不愿意回答问题。
- 前山欲黄昏:前方的山已经开始暗淡,暗示时间的紧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左纬,南宋时期的诗人,身世较为神秘,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善于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细腻情感。他的诗常常蕴含着对社会底层人士的同情与关怀。
创作背景:
《避贼书事》是左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表现了社会动荡中的人们,尤其是妇女的困境和无奈。这首诗在描绘一个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时,传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与对人性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一个简单的场景,展现了女孩的悲惨遭遇,隐喻了当时社会底层人们的苦难。诗的开头以“有女衣已穿”引入,瞬间吸引读者的注意,随后通过对颜色的描写,展示出女孩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仍保持的那一丝美好。然而,紧接着的“无食未几时”则揭示了她的困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诗中“呦呦哭荒草”既是对女孩痛苦的生动描写,也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增强了读者的共鸣。接下来的“问之谁家女”,表现出诗人对女孩身份的关心,但女孩的低头沉默则体现了她的无助和羞愧,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更加深刻。
最后一句“前山欲黄昏,吾行不暇考”,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诗人对女孩命运的无奈,带有一种悲伤和无力感,结尾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令人心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有女衣已穿:引入一个女孩的形象,衣着得体。
- 颜色犹自好:强调女孩的衣服依然美丽,暗示她的纯真。
- 无食未几时:揭示她的困境,传达出一种悲伤。
- 呦呦哭荒草:女孩的哭声令人心痛,展现孤独感。
- 问之谁家女:展示诗人对女孩身份的关心。
- 低头未忍道:女孩的无助和羞愧,情感更为深邃。
- 前山欲黄昏:暗示时间紧迫,象征着不幸的降临。
- 吾行不暇考:表达诗人对女孩命运的无奈和痛惜。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呦呦”比喻女孩的哭声,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拟人:通过对女孩的描写,赋予其情感,增强了代入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写女孩的悲惨遭遇,反映了社会的残酷与无情,以及对底层弱势群体的同情,呼吁人们关注和关心那些被忽视的生命。
意象分析:
- 女儿:象征着纯真与无辜。
- 衣服:代表着外在的美丽与生活的体面。
- 荒草:象征着凄凉与被遗忘的现实。
- 黄昏: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即将来临的悲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女孩的衣服是什么样的?
- A. 旧的
- B. 漂亮的
- C. 褴褛的
-
女孩在诗中哭泣的原因是什么?
- A. 饿肚子
- B. 失去朋友
- C. 受伤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兴奋
- B. 无奈
- C. 快乐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白居易的《卖炭翁》
诗词对比:
- 对比左纬的《避贼书事》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者都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但左纬更侧重于个体的感受,而杜甫则描绘了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左纬诗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