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安吉县梅溪二首
作者:卫宗武 〔宋代〕
壮年知几到,幽径喜重寻。
异世桃源路,暮春梅子林。
屏山森秀色,槃涧漱清音。
迤逦穷幽渺,山行不厌深。
白话文翻译:
在壮年时光已经不知到何时,走在幽静的小路上,心中感到无比欢喜。
这里仿佛是一条通往桃源的路,暮春时节漫步在梅子树林中。
屏风般的山峦展现出秀丽的风光,涧水在石缝间流淌发出清脆的声音。
一路蜿蜒而行,走向那幽远的深处,山中的旅程让我永远不觉得厌倦。
注释:
- 壮年:指成年中期,通常指人的生命黄金时期。
- 幽径:指幽静的小路。
- 桃源:出自《桃花源记》,象征理想的、与世隔绝的美好地方。
- 暮春:指春季的最后阶段,通常是四月到五月。
- 梅子林:梅树成林,春天时梅花盛开,梅子结果。
- 屏山:形容山势如屏风,意指山峦巍峨。
- 槃涧:指山间的小溪流,清澈见底。
- 迤逦:形容道路曲折绵延,延伸的样子。
- 幽渺:指幽深而模糊的状态,形容山中景色的神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卫宗武,宋代诗人,生活在繁荣的北宋时期,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卫宗武游历安吉县梅溪时,表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深刻的思考。梅溪的美丽环境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使他在游历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诗歌鉴赏:
《过安吉县梅溪二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安吉县梅溪的自然风光与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人在游历的过程中,不仅欣赏到了秀丽的山川,还在这幽静的环境中体悟到了人生的哲理。前两句开篇即点出诗人的壮年感慨,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珍贵。接下来的描写则将视线引入到自然之中,"异世桃源路"一语,勾勒出理想与现实交织的美好境界,令人向往。
诗中的"屏山森秀色"与"槃涧漱清音"两句,分别描绘了山水的秀丽与清澈,构成了山水诗中常见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最后一句“山行不厌深”,不仅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和向往,更蕴含着诗人心中对生活的执着与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的交织与情感的渗透中,展现出诗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体现了宋代诗词中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壮年知几到:表达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说明自己进入壮年阶段,感受到人生的无常。
- 幽径喜重寻:在幽静的小路上漫步,心中充满喜悦,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 异世桃源路:描绘出理想的桃花源般的美好景象,强调了此地的与世隔绝。
- 暮春梅子林:描写春末的梅子树林,营造出一种生机与宁静的氛围。
- 屏山森秀色:形容山的秀丽,表现出自然的美好。
- 槃涧漱清音:展现溪水流淌的清脆声音,增添了诗的灵动感。
- 迤逦穷幽渺:形容山路蜿蜒,深邃而神秘,激发探索的欲望。
- 山行不厌深:表达诗人对山水的无尽向往和探索的乐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川比作屏风,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漱清音”表现水流的清脆,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在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的情感。诗歌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的崇敬,体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观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径:象征着宁静的内心和自然的静谧。
- 桃源:代表着理想中的生活状态,逃避尘世烦恼。
- 梅子林:春天的生命力,寓意着希望与幸福。
- 屏山:象征着自然的伟大与壮丽。
- 槃涧:象征着流动的时间与生命的清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幽径”指的是:
- A. 忙碌的城市街道
- B. 幽静的小路
- C. 热闹的市场
- D. 繁华的景点
-
诗中提到的“桃源”象征的是:
- A. 凶险的地方
- B. 理想的生活状态
- C. 忙碌的都市
- D. 战争的年代
-
诗中“山行不厌深”体现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 A. 厌倦
- B. 无聊
- C. 追求
- D. 冷漠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
- 《山中杂诗》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杂诗》:同样描绘山水之美,通过诗人的感受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但其风格更偏向于禅意。
-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侧重于早春的生机与生命的希望,虽然风格不同,但同样体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参考资料:
- 《宋诗精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