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寒》

时间: 2025-01-04 08:52:59

雾隐平郊树,风含广岸波。

沉沉春色静,惨惨暮寒多。

戍鼓犹长击,林莺遂不歌。

忽思高宴会,朱袖拂云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暮寒
杜甫 〔唐代〕

雾隐平郊树,风含广岸波。
沉沉春色静,惨惨暮寒多。
戍鼓犹长击,林莺遂不歌。
忽思高宴会,朱袖拂云和。

白话文翻译:

在雾霭中,平原上的树木显得模糊不清,风中带着岸边的波浪声。春天的景色显得沉寂,暮色中的寒冷让人倍感凄凉。守卫的鼓声依然在长时间地敲打,林中的黄莺也不再歌唱。忽然想起在高朋满座的宴会上,红袖轻拂,和着云彩的舞动。

注释:

  • 雾隐:雾气笼罩,使树木隐约可见。
  • 平郊:指的是平坦的郊野。
  • 惨惨:形容气氛凄凉。
  • 戍鼓:边防的鼓声,通常用于报时或警示。
  • 朱袖:红色的袖子,指的是宴会上华丽的服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一生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与社会的变革,诗歌中常流露出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杜甫的诗风沉厚、深邃,擅长用细腻的描写表达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暮寒》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其生活艰难之时,诗中表现了对春天的期盼与对寒冷的无奈。冬春交替之际,诗人通过描绘环境的萧条,表现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昔欢乐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暮寒》是一首充满感伤的诗,杜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沉寂与寒冷的侵袭,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通过“雾隐平郊树”和“风含广岸波”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孤寂的景象,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临,却又被笼罩在浓雾之中,难以捉摸。

中间的“沉沉春色静,惨惨暮寒多”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春色的渴望与暮寒的无奈。此句用对比的手法,显示出春天应有的生机与现实中的凄凉,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失落感。

最后两句“戍鼓犹长击,林莺遂不歌”将诗人内心的孤独推向高潮。守卫的鼓声在夜里不断敲打,仿佛在提醒诗人这个世界的严酷,而黄莺的沉默则象征着欢愉的缺失。最后一句“忽思高宴会,朱袖拂云和”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往日欢乐的眷恋与追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令人感慨。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杜甫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反映了他在动荡年代中对安宁和快乐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雾隐平郊树:描绘朦胧的景象,给人以孤独的感觉。
  • 风含广岸波:通过声音的描写,进一步渲染环境的寂静。
  • 沉沉春色静:春天的色彩与气息依旧,却显得格外静谧,暗示着内心的压抑。
  • 惨惨暮寒多:直接表露出诗人对时光的感慨,寒冷的暮色让人感到无望。
  • 戍鼓犹长击:延续的鼓声让人感受到孤独与时间的无情。
  • 林莺遂不歌:黄莺的沉默反映出大自然的萧条与生命的无奈。
  • 忽思高宴会:回忆起往日的欢聚,形成鲜明对比。
  • 朱袖拂云和:美好的画面与现实的孤寂形成强烈反差。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生动的比喻将环境与内心感受结合起来。
  • 对仗:如“戍鼓犹长击,林莺遂不歌”,增强了韵律感与对比效果。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使得诗意更加深沉。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表现了深沉的孤独感与对春天的渴望,传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迷茫与无知,暗示生活的困惑。
  • 春色:象征希望与生机,然而在此却被寒冷所掩盖。
  • 戍鼓:代表边防与孤独,暗示着社会动荡。
  • 林莺:象征欢乐与生命的活力,沉默则代表失落与无奈。
  • 朱袖:象征过往的繁华与美好,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雾隐平郊树”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A. 清晰明朗
    B. 朦胧模糊
    C. 明亮温暖

  2. “林莺遂不歌”在诗中表达了什么?
    A. 春天的快乐
    B. 生命的沉寂
    C. 美好的回忆

  3.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欢乐
    B. 悲伤
    C. 平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同样描写了孤独与思乡之情。
  • 王维《山居秋暝》:展现了自然与内心情感的融合。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李白在诗风上有很大差异,杜甫更注重现实与人文关怀,而李白则追求个体的自由与浪漫。
    例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杜甫的《春望》则表现了对国家与人民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