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翰林张司马南海勒碑(相国制文)》

时间: 2025-01-14 21:02:42

冠冕通南极,文章落上台。

诏从三殿去,碑到百蛮开。

野馆浓花发,春帆细雨来。

不知沧海上,天遣几时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翰林张司马南海勒碑(相国制文)
作者:杜甫 〔唐代〕

冠冕通南极,文章落上台。
诏从三殿去,碑到百蛮开。
野馆浓花发,春帆细雨来。
不知沧海上,天遣几时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张司马的送别之情。诗中提到张司马的官职和才华,他的文采和地位如同冠冕一样辉煌,直通南极。在皇宫中接到的诏令使他前往南方,而他的碑文也将传播到远方的蛮夷之地。诗人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野外的花朵竞相开放,春帆在细雨中航行。然而,诗人感到惆怅,不知道在广阔的沧海之上,何时才能再次相见。

注释:

字词注释:

  • 冠冕:指官员的帽子,象征权威和地位。
  • 南极:指南方极远的地方,表明张司马的影响力。
  • 百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表示碑文将传遍的地方。
  • 野馆:野外的小屋,指诗人所处的环境。
  • 春帆:春天的帆船,象征着美好的旅行。
  • 沧海:象征着广阔的海洋,表达远离与不知归期的情绪。

典故解析:

  • 翰林:指唐代的翰林院,是负责文书的机构,张司马作为翰林,表明他的文采和地位。
  • :指张司马所立的碑文,表达其功绩和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具有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杜甫晚年,正值政局动荡之际,他在经历了战乱和饥荒后,感受到深刻的历史责任感和时局的无奈。张司马是杜甫的友人,此诗是对其的送别之作,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与对未来的惆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典雅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现了对友人的惜别情感,诗人在描绘张司马的高尚地位与才华时,运用了“冠冕通南极”的比喻,展现出其威仪与影响力。接着,诗人用“诏从三殿去,碑到百蛮开”两句,表达了张司马因受命而远行的荣耀与使命,折射出唐代官员的责任感与影响力。

接下来的“野馆浓花发,春帆细雨来”则转向了自然景象的描绘,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但同时也夹杂着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深深思念。最后一句“不知沧海上,天遣几时回”则揭示了诗人的惆怅与无奈,表达了对未来重逢的渴望和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情感深厚,既有对友人的赞美与祝福,也有对时局的不安与对离别的苦涩,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冠冕通南极:形容张司马的地位高贵,文采出众。
  2. 文章落上台:指张司马的文章得以被重视和传播。
  3. 诏从三殿去:接受皇帝的命令,显示出张的权威。
  4. 碑到百蛮开:碑文的传播不仅限于中央,影响到了边远地区。
  5. 野馆浓花发:描绘春天的美丽,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6. 春帆细雨来:春天的帆船在细雨中航行,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7. 不知沧海上:表达对未来的迷茫与不确定。
  8. 天遣几时回:对重逢的渴望与时间流逝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张司马的地位比作“冠冕”,突显其重要性。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展现出诗人的修辞技巧和语言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张司马的送别,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与祝福,同时流露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展现了深厚的友谊和对人生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冠冕:象征权威和成就。
  • :象征着荣耀和成就的记录。
  • 春帆:象征希望与新的旅途。
  • 沧海:象征着遥远的距离与不确定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一句最能体现张司马的地位?
    A. 诏从三殿去
    B. 冠冕通南极
    C. 不知沧海上

  2. “春帆细雨来”中,细雨象征什么?
    A. 悲伤
    B. 希望与生机
    C. 烦恼

  3. 诗中“碑到百蛮开”指的是什么?
    A. 碑文的传播
    B. 张司马的离去
    C. 友谊的延续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卫八处士》——杜甫
  • 《送友人》——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杜甫的《送翰林张司马南海勒碑》更关注个体的情感与离别,而《登鹳雀楼》则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心胸的开阔。前者强调人际关系的珍贵与无奈,后者则表现出对广阔天地的向往与壮志。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各自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杜甫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