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坐》

时间: 2025-01-01 14:40:15

高斋常见野,愁坐更临门。

十月山寒重,孤城月水昏。

葭萌氐种迥,左担犬戎存。

终日忧奔走,归期未敢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斋常见野,愁坐更临门。
十月山寒重,孤城月水昏。
葭萌氐种迥,左担犬戎存。
终日忧奔走,归期未敢论。

白话文翻译:

在高高的书斋中常常看到野外的景色,愁苦地坐在门前。十月的山中寒气沉重,孤城的月色映照着昏暗的水面。芦苇萌芽的地方与遥远的氐族不同,左边担着犬戎的事情依然存在。整日以来忧愁地奔波忙碌,回家的日期却不敢谈论。

注释:

  • 高斋:高处的书斋,指诗人居住的地方。
  • 愁坐:忧愁地坐着,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抑郁的心情。
  • 十月山寒重:十月的山上寒气沉重,暗示天气的严寒与诗人内心的沉重。
  • 孤城月水昏:孤独的城市,月光照耀在昏暗的水面上,渲染出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氛围。
  • 葭萌:芦苇的新芽,象征了生命的复苏,而“氐种”指古代的氐族,表示远方的存在。
  • 犬戎:古代的一个民族,象征外敌的威胁。
  • 终日忧奔走:整天忙于奔波,心中充满忧虑。
  • 归期未敢论:回家的日期未敢谈论,表达了对未来的无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杜甫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国家的动乱与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常常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具有深刻的历史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愁坐》写于杜甫晚年,正值国家动荡,民生凋敝。诗人身处孤城,感受到内心深处的愁苦与无奈,反映了他对国家的担忧和对家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愁坐》是杜甫在动乱时代所作的一首诗,诗中流露出的愁苦情感,令人感同身受。诗的开头“高斋常见野”描绘了杜甫身处高处书斋的孤独感,虽然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但心中却充满了愁苦。接着,诗人用“十月山寒重”描绘了寒冷的季节,暗示了他内心的沉重与孤独。孤城的描写更是强化了这种孤寂感,月光照耀在昏暗的水面上,增添了诗的凄凉气氛。

“葭萌氐种迥,左担犬戎存”一句,体现了诗人对外敌的警惕和对国家动荡的深切担忧。最后两句“终日忧奔走,归期未敢论”则表达了诗人日复一日的焦虑与无奈,尽管心中渴望归家,却无法谈论归期,显示出一种对未来的渺茫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现了杜甫对家国的忧虑与思念,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高斋常见野:从高处的书斋可以看到广阔的野外,暗示诗人心中对自然与外界的渴望。
  2. 愁坐更临门:愁苦的情绪使得诗人坐在门前,心中满是忧虑。
  3. 十月山寒重:十月的寒冷使得山显得沉重,反映出时节的严酷与诗人的心情。
  4. 孤城月水昏:孤独的城市在月光下显得更加凄凉,水面朦胧,渲染出孤单的氛围。
  5. 葭萌氐种迥:描绘了芦苇的新芽与遥远的氐族,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距离的遥远。
  6. 左担犬戎存:提及外敌的威胁,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7. 终日忧奔走:整日奔波劳碌中充满了忧虑。
  8. 归期未敢论:无法谈论归期,反映出对未来的不确定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寒冷与沉重结合,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 对仗:如“孤城月水昏”中的“孤城”和“水”,对称出孤独与凄凉。
  • 拟人:用“忧奔走”赋予忧虑以动作,增强情感的表现。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家国的忧虑与个人的孤独感,表达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斋:象征着诗人的内心世界与理想。
  • 孤城:象征孤独与无助,暗示国家的动乱。
  • 月水:象征愁苦的情感,以及朦胧的未来。
  • 犬戎:外敌的象征,反映社会的动荡与威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杜甫的《愁坐》是写于哪个历史时期?

    • A. 安史之乱前
    • B. 安史之乱期间
    • C. 唐朝初期
    • D. 唐朝末期
  2. “高斋常见野”中“高斋”指的是:

    • A. 书房
    • B. 农田
    • C. 高山
    • D. 河流
  3. 诗中提到的“犬戎”是指:

    • A. 一种动物
    • B. 外族的威胁
    • C. 诗人的朋友
    • D. 诗人的故乡

答案:

  1. B. 安史之乱期间
  2. A. 书房
  3. B. 外族的威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同样是杜甫在动乱中写的诗,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深切感慨。
  • 《月夜忆舍弟》:通过对月夜的描写,表达对兄弟的思念与忧虑。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愁坐》:两者都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但李白的诗更加柔美,而杜甫则更显沉重与忧虑。

参考资料:

  • 《杜甫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