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通判恭人周氏挽辞》

时间: 2025-01-07 22:15:46

早与梁鸿隐,中随士会归。

一门忠义气,千古日星晖。

紫告金花诏,青灯锦字机。

西峰今夜月,坟是昔人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赵通判恭人周氏挽辞
作者:杨万里 〔宋代〕

早与梁鸿隐,中随士会归。
一门忠义气,千古日星晖。
紫告金花诏,青灯锦字机。
西峰今夜月,坟是昔人非。

白话文翻译:

早年与梁鸿隐居,后来又与士人一起归隐。
这一家门中忠义之气,千古以来如日月星辰般辉煌。
朝廷的紫色告示与金花诏书,青灯下的锦字纺织机。
今夜西峰的明月照着,坟墓却是昔日的人已经不在。

注释:

字词注释

  • 梁鸿:指东汉末年的隐士梁鸿,以忠义和隐逸著称。
  • 士会:士人之间的聚会,意味着归隐之后的生活。
  • 忠义气:忠诚和正义的气节。
  • 紫告:指朝廷的告示,通常是用紫色纸张。
  • 金花:指高级官员的诏书。
  • 青灯:指在夜间读书或写作时点的灯。
  • 锦字机:指用来织锦的机床,象征着文采和才华。
  • 西峰:指西边的山峰,常用来描写自然景象。
  • 坟是昔人非:意指墓地里早已没有昔日的人。

典故解析

  • 梁鸿隐居:梁鸿是汉代著名的隐士,诗中提到他,暗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尊重。
  • 千古日星晖:表明忠义的精神历久弥新,如同天上的日月星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山水诗和田园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擅长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悼念周氏的背景下创作的,表现了对忠义精神的追忆与怀念,传达了诗人对逝者的哀悼与敬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义的重视。

诗歌鉴赏:

《赵通判恭人周氏挽辞》是一首表现忠义精神与对逝者追忆的挽诗。诗的开头以“早与梁鸿隐”引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梁鸿的隐居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接着“中随士会归”则描绘了士人聚会的场景,传达了对士人精神的认同。

整首诗通过对忠义的强调,表现了家族的精神和文化传承。“一门忠义气,千古日星晖”一句,写出了忠义之气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光辉,显示了诗人对忠义精神的崇高敬意。后面提到的“紫告金花诏”则是对官场荣华的描写,暗示着周氏曾经的风光与成就,而“青灯锦字机”则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文人气氛,说明了周氏的文化修养。

最后两句“西峰今夜月,坟是昔人非”,通过景物描写,传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与哀伤,月光照在坟墓上,提醒着生者对逝者的追忆,表现了生死之间的哲思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早与梁鸿隐:早年就像梁鸿一样选择隐居,表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 中随士会归:中年时与士人聚会,暗示归隐和交流的生活。
  3. 一门忠义气:这一家族中充满了忠诚和义气的精神。
  4. 千古日星晖:这样的忠义精神,历久弥新,如同日月星辰般永恒。
  5. 紫告金花诏:提到高官的诏书,暗示过去的光辉历史。
  6. 青灯锦字机:描绘文人生活的场景,体现文化气息。
  7. 西峰今夜月:西峰的明月,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8. 坟是昔人非:墓地里已没有昔日的人,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紫告金花诏,青灯锦字机”,形成了整齐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忠义比作日月星辰,突显其永恒和光辉。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逝者周氏的深切怀念,同时也传达了对忠义精神的赞美。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诗人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并通过生与死的对比,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梁鸿:象征隐逸与忠义。
  2. 忠义气:象征家族的精神与文化。
  3. 紫告、金花:象征官场的荣耀与成就。
  4. 青灯、锦字机:象征文人雅趣与文化修养。
  5. 西峰、明月:象征宁静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赵通判恭人周氏挽辞》是由哪位作者创作的? A. 白居易
    B. 李白
    C. 杨万里
    D.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梁鸿”象征着什么? A. 荣华富贵
    B. 忍辱负重
    C. 隐逸与忠义
    D. 文人气息

  3. 诗中的“一门忠义气,千古日星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逝者的怀念
    B. 对官场的失望
    C. 对家庭的责任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C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杨万里的《赵通判恭人周氏挽辞》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与个人的忧虑,前者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更多地反映历史变迁与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三百首》
  2. 《杨万里诗文集》
  3.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