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台四景 其四 天妃池桥》

时间: 2025-01-01 15:33:36

一川宫柳绕雕栏,浓碧浮空迥接天。

借问生仙人去后,果曾亲到玉皇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川宫柳绕雕栏,
浓碧浮空迥接天。
借问生仙人去后,
果曾亲到玉皇前。

白话文翻译:

一条河流旁的宫柳缠绕着精美的栏杆,浓密的碧绿在空中浮动,似乎与天空相连。请问那些曾经成仙的人,在离开人间后,是否真的曾亲自到过玉皇大帝那里?

注释:

  • 一川: 一条河流。
  • 宫柳: 指宫殿旁的柳树,象征优雅和柔美。
  • 雕栏: 雕刻精美的栏杆,代表建筑的华丽。
  • 浓碧: 深绿色,形容柳树的繁茂。
  • 迥接天: 形容景色遥远,与天空相接。
  • 生仙人: 指成仙的人。
  • : 真的;确实。
  • 玉皇前: 指玉皇大帝的面前,表明一种神圣的场所。

典故解析:

“玉皇”是道教中至高无上的神明,象征着权威和尊贵。诗中提到的“生仙人”则是指那些修道成仙的人,他们在民间传说中常常被认为能与神灵沟通,诗人通过对他们的询问,引发对人间与天界关系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政是明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秀丽,常常描绘自然之美与人文景观,作品中融入了深厚的道教文化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明代,正值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诗人受到文人雅士的熏陶,常常通过自然景观表达对人生与宇宙的感悟。此时,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源泉。

诗歌鉴赏:

《芦台四景 其四 天妃池桥》展示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一川宫柳绕雕栏”,描绘了一幅优雅的画面,柳树环绕着华丽的栏杆,反映出江南水乡特有的柔美景致。接着“浓碧浮空迥接天”,进一步加深了景致的深邃,浓密的绿意与天空相接,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

诗的最后两句则转向哲思,诗人以“借问”开头,表明一种向他人求教的态度,暗示对成仙之人经历的渴望与追问。这种对“生仙人”的询问,实际上折射出人们对于生命意义和超脱境界的思考。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融入了人文关怀,形成了一种内外兼修的艺术特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川宫柳绕雕栏: 描绘了柳树环绕在精美栏杆周围的景象,传达出一种优雅和宁静的气氛。
  2. 浓碧浮空迥接天: 强调了柳树的生机勃勃和自然的广阔,柳树的颜色和天空的交融,给人以无穷遐想。
  3. 借问生仙人去后: 诗人以提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生死与成仙的关系。
  4. 果曾亲到玉皇前: 质疑和探索仙人是否真的能到达神灵的领域,体现了对神秘世界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自然景观与人情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境界。
  • 对仗: 诗中“浓碧”“浮空”“迥接天”形成了一种音韵和谐的对仗。
  • 拟人: 柳树的描写富有情感,仿佛赋予了它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生死、成仙的哲理思考,体现了人们对超越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渴望。

意象分析:

  • 宫柳: 象征着优雅与柔美,暗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雕栏: 代表着人间的繁华与精致,映射出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 : 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反映出人们对超越现世的渴望。
  • 生仙人: 代表着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体现了人们对超凡脱俗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浓碧”指的是什么? A. 柳树的颜色
    B. 水的颜色
    C. 天空的颜色
    答案: A

  2. 诗人借问“生仙人”是为了表达什么? A. 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B. 对成仙的向往与哲理思考
    C. 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答案: B

  3. 诗中“玉皇”是指哪位神明? A. 佛陀
    B. 道教的最高神
    C. 地藏菩萨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庐山谣》与《天妃池桥》: 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美,但《庐山谣》更侧重于山水的壮丽,而《天妃池桥》则强调了水乡的柔美与人文情感。
  • 《月夜忆舍弟》: 同样表达了对人间关系的思考,但更注重亲情的描绘,与《天妃池桥》的哲理思考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