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孝寺》
时间: 2025-01-04 11:14:05意思解释
光孝寺
作者: 汪森 〔清代〕
原文展示:
招提郡西北,旧是虞翻苑。
祝发来南能,禅林契深眷。
兹维风与幡,心动随所转。
见道发高言,宗风垂一线。
我来趁媛凉,徙倚石栏遍。
池荷已萧索,倒影开镜面。
东为菩提坛,夭矫虬龙见。
遗植传齐梁,修条郁葱茜。
霜皮经雨缁,露叶迎风颤。
想当结子时,累累若珠串。
闲登卧佛楼,梯级绝攀援。
为感法门衰,津梁岂应倦。
岿然铁浮图,千像孰锻炼。
舍利知有无,恒人罕流眄。
藏经在一室,贝叶堆千卷。
缅怀唐相授,莫睹滩哥砚。
日永钟磬闲,深林坠花片。
暑气不侵人,临流撤纨扇。
尘事苦匆迫,佳游谢谈宴。
渐觉暝烟生,徘徊有余恋。
白话文翻译:
我来到招提郡的西北,曾经是虞翻的园子。
祝发从南方而来,禅林与我有着深厚的缘分。
此时微风吹动着幡,心也随之而动。
见到真理,便说出高远的言辞,宗教的风气如一线传承。
我趁着凉风而来,倚靠在石栏上,四处游览。
池塘中的荷花已显得萧索,倒影在水面如镜。
东边是菩提坛,龙形的树木高耸可见。
遗留的植物传承自齐梁,枝条郁郁葱葱。
霜冻后的树皮在雨中显得黝黑,露水滋润着迎风摇曳的叶子。
想象着结子的时候,串串如同珠子般累累。
闲适地登上卧佛楼,梯级已经无法攀援。
感慨法门的衰落,渡口又何必厌倦。
那巍峨的铁浮图,千像又有谁在锻炼。
舍利的存在与否,常人又何曾眷顾。
藏经的房间,贝叶堆积如千卷。
怀念唐代的相授,却看不到滩哥的砚台。
阳光明媚,钟声与磬声悠然,深林中落下花瓣。
炎热的气候无法侵扰,临水而坐,撤下丝扇。
尘世的事物令人匆忙,良好的游玩已无乐趣。
渐渐地感觉到黄昏的烟雾升起,徘徊中依依不舍。
注释:
- 招提郡: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
- 虞翻苑:指古代虞翻所筑的园林。
- 祝发:指剃发出家的僧人。
- 禅林:指佛教寺庙中的林木,象征清净。
- 菩提坛:佛教的祭坛,象征觉悟。
- 舍利:指佛教中佛陀遗留下来的骨灰等遗物。
典故解析:
- 虞翻:东汉时期的名士,因其诗文而闻名。
- 齐梁:指南北朝时期的齐国和梁国,文化兴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森,清代诗人,以诗风清雅、意境深远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及佛教的思考和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游览光孝寺时,表达了他对禅宗的思索和对人生的感慨,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佛教文化的推崇与内心的渴望。
诗歌鉴赏:
《光孝寺》是汪森的一首古诗,诗中通过描绘光孝寺的环境、景物以及自身的感受,展现了他对佛教的敬仰与心灵的沉思。全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又有对宗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开篇提到的虞翻苑,立刻将读者引入历史的深处,增添了文化的厚度。接下来,诗人通过“祝发来南能”一语,表明了自己与佛教的亲近,表达了对修道者的尊敬。整首诗在描绘寺庙的宁静氛围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使得诗歌的情境更为深邃。诗中的“池荷已萧索”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后半部分的“渐觉暝烟生,徘徊有余恋”更是将情感的基调推向了高潮,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留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二句通过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引入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光孝寺的由来和对佛教的向往。
- 接下来的句子描绘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心随风动,寓意着禅意的领悟。
- 中间部分通过描绘寺内景物,表现出对历史的追忆和对当下的反思。
- 最后几句则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宁静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倒影开镜面”,形象地描绘出水面如镜的宁静。
- 对仗:整首诗在音韵和结构上有较强的对称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光孝寺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禅林:象征清净与内心的宁静。
- 菩提坛:象征觉悟与智慧的追求。
- 荷花:象征纯洁和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汪森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清代
- D. 明代
-
诗中提到的“虞翻苑”是指什么?
- A. 一个园林
- B. 一座寺庙
- C. 一位诗人
- D. 一种花卉
-
诗中“舍利知有无”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物质的追求
- B. 对生命的思考
- C. 对历史的怀念
- D. 对佛教遗物的冷漠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深思,但杜甫更多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而汪森则更专注于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反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汪森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